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磨石子情節

磨石子 terrazzo是我從十多年前就很喜歡的素材,
(是一種東南亞戰後發展中國家小朋友特屬的鄉愁?)
大切面,細切面,鑲金邊,鑲銀邊的,我真是照單全收。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想有這種回憶。
尤其想到灰僕僕的學校或是慘淡陰溼的公寓樓梯間。

今年在倫敦看到兩個樓梯案例皆使用磨石子作為主要建材,各有千秋。

Tate Britain 美術館的新樓梯,建築師是Caruso St John
圖片來源: 這裡
圖片來源:這裡


See Swee Hock 圖片攝影: Chris Yang / Ernie Lew

倫敦政經學院新完成的 See Swee Hock 大樓
這是本年Stirling Prize的最後決選名單之一, 建築師是 O'Donnell + Tuomey 
這裡的樓梯我認為做得比Tate Britain純粹,又夠有個性
Tate Britain 樓梯的照片看起來很精緻迷人,
但實際感覺起來就是沒有See Swee Hock這裡有張力。 
建築還是必須去現場才能得著真實的感受。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倫敦設計現場】 減而不簡 : Hotel Café Royal

繼Town Hall Hotel 之後,再次和MOT/TIMES合作, 記錄 Hotel Café Royal 的故事。 
我不是極簡迷,對Chippperfield 的印象沒有很驚豔也沒有很討厭。
最喜歡的作品應該是幾年前寫過的上海外灘美術館。 
如果你也想造訪Hotel Café Royal, 我最推薦的地方一定還是Grill Room (太澎湃) 

文/楊思勤 Chris Yang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 Hotel Café Royal 原身是一間餐廳,1865 年由法國酒商 Nicholas Thévenon 出資興建,並在其女婿的管理之下,成為倫敦當時鼎盛的名流聚集地。
 
這裡曾是藝術文藝圈和政治界名流夜夜笙歌、尋歡作樂地方,唯美派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都是 Café Royal 的座上賓;到了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爆發前的美好年代裡,邱吉爾和後來退位的溫莎公爵曾在此餐敘,而黛安娜王妃、演員伊莉莎白泰勒、拳王阿里、和大衛‧鮑伊更是 Café Royal  的常客。

    
     
     
Café Royal 內的 Oscar Wilde Bar (舊稱 Grill Room,二排右圖)可說是倫敦最能展現法式浮誇風格的地方,這裡不僅是王爾德邂逅其最愛 Lord Alfred Douglas 的地方,連黛安娜王妃生前都經常來此用餐。Oscar Wilde Bar 每日提供精緻美味的下午茶,桌數不多,是個又親密又輝煌的空間。週二和週六的晚上有卡巴萊(cabaret)歌舞駐團表演 。(Photo credits:Hotel Café Royal)
 
2008 年,以色列飯店集團 The Set 從英國皇家地產(Crown Estate)手中買下 Café Royal 的建築,聘請到建築師 David Chipperfield 主導翻修計劃,並配合歷史建築修復事務所 Donald Insall Associates,花費了4 年的時間,將此地改建成全新五星級旅館,於 2012 年 12 月開幕。

     
Café Royal 內裝飾古典的樓梯和仿舊新修的電梯,在翻修過程中許多韻味十足的舊時細節都被細心地保留下來,也豐富了 Café Royal 的歷史意義。(Photo credits:Ernie Lew
 
David Chipperfiled 是位極簡主義(minimalist)大師,若將他的作品比擬為衣著的話,應該就是大家口中的百搭款——很中性,很中立,很中間,不容易出錯的設計風格。因此面對豐富的歷史元素,極簡風格不至於喧賓奪主,但又能適時呈現新舊的反差,這或許是客戶安心將 Café Royal 交給 David Chipperfield 的原因。
 
或許我們可以說,極簡主義是一種設計和生活上的潔癖,設計俐落精準,面對室內「多餘」的飾品和物件,能刪除多少就刪除多少,照明以崁燈為主、衣櫃沒有門把、沙發沒有靠墊、插座全部隱藏、房內沒有藝術畫作,忠實強調空間中的 「空」,以物質上的「無」焠鍊出精神上的「有」。

極簡主義到了 David Chipperfield 手上增添一種明顯的個性,叫做秩序,他過去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類似的表情,有時甚至過於堅毅。在 Café Royal 內,所見皆是乾淨而理性的線條、一致性的色彩調性,David Chipperfield 以他擅長的極簡風格,為 Café Royal 整體空間營造出一股沉穩的宗教感。

    
     
旅館內的公共空間深具日式禪風的和諧氛圍,David Chipperfield 以仿日式拉門的大幅霧面格窗包覆中央天井,而原木的溫度和織布地毯頗具安撫人心的效果。(Photo credits:上/右下 Ernie Lew;左下:Hotel
 Café Royal )   
 
     
一進 Café Royal 新式客房馬上會被巨大、排列整齊的石磚所包圍,臥房用色基調是灰和白,調性類似修道院。不過家具的顏色適時略增變化,加強了視覺的溫度不會顯得太過冷清。(Photo credits :左 Simon Menges/右 Hotel Café Royal)
 
值得一提的是, 在筆者上一篇文章〈倫敦 Town Hall Hotel 〉中,提及的不沾鍋式設計,在 Cafe Royal 中也能找到。由於同樣是歷史二級建築,因此在保存建築和修復室內原貌上的確需要花費一番精力,古蹟修復建築事務所 Donald Insall 主要負責從史料和舊時照片中,為 Café Royal 珍貴的歷史房間恢復原貌,並擔任 David Chipperfield 的顧問,讓改建對古建築的干預減到最小。

因此 Café Royal 中,David Chipperfield 並沒有在室內增建牆壁或隔間,而是選擇以衣櫃與屏風作為活動家具來定義空間,Dome Suite 以及 Empire Suite 兩種房型都是很明顯的例子。

    
Dome Suite 房型內以大型暗鏡面衣櫃作為浴室和客廳的分界。(Photo credit:Hotel Café Royal)

     
Empire Suite 內以 L 型衣櫃兼作屏風區隔空間,以免觸碰毀壞屬於二級歷史文物的房間天花板。(Photo credits:Hotel Café Royal)

    
Dome Suite 外還有個大露台,可以俯瞰周遭歷史建築。(Photo credit:Hotel Café Royal)
整體看來,飯店的衛浴空間是 David Chipperfield 將極簡主義發揮地最淋漓盡致的地方。Café Royal 內所有廁所以及浴室全數皆使用白底、黑灰紋路的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打造,置身於此,有股奇妙的靜謐感油然而生,自己彷如一樽神像,被供奉在這個純淨空靈、幾乎帶有神聖性質的空間。
 
     
旅館內的衛浴空間。(Photo credit : Simon Menges)

David Chipperfield 塑造出的宗教感,延續至此不再是禪寺或是修道院,而是更接近希臘的神廟氛圍,高貴純粹的天然建材加上簡單明快的線條和造型,讓一般被認為是次等空間的廁所和浴室,成為氣度不凡、令人享受的地方。由此更加證明極簡不等於無聊,反而能勾勒出更多可能。

    
    
Café Royal 內的衛浴空間(Photo credits:Hotel Café Royal)

另一方面,極簡風格也不是萬用方程式。 極簡讓東西一目瞭然,有時卻也一目不瞭然,例如為了體現空間的一致性,壁櫥和牆面外形完全一樣,這時若隱藏式開關不明顯,就必須一個一個地這裡壓壓,那裡推推,使用者必須有點耐心

簡單這個本質可以創造出豐富內涵並具有張力,如位於旅館地下室的 Spa 區域,也延續著相同的精神,但改以磨石子作為主題建材,打造出一個簡單流暢,自然舒緩的避難所,磨石子擺脫了大理石的貴重氣息,呼應 Spa 講求心靈沈澱的平實和休養,在這個洞穴般的空間中,工藝細節誠實而細膩,賦予空間整體的深沈氣度,讓人降到最低、隱沒至心靈深處。

內化,或許正是極簡主義最大的美德。

    
旅館的 Spa 區, 彷彿置身隱秘的洞穴中。(Photo credit:Hotel Café Royal)
    
    
 Spa 蒸氣室與休息室。(Photo credits:Hotel Café Royal)
    
由酒窖改建而成的泳池區(Photo credit:Hotel Café Royal)
編輯/劉宏怡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阿波羅大廈 Apollo Building - Taipei

One of the buildings that is very close to me when I grew up in the late 80s and early 90s.
Apollo Building.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middle class modernist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aipei.  I took the photo above in the summer of 2012. 

Photo credit / source TMA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A Million Times - Humans Since 1982


I came across this digital clock in London's Ham Yard Hotel. 
The movement of each little needle was quite slow so I thought it was just an art installation. 
It wasn't until I started to record it as a video then I realised it actually gave times. 

"A Million Times" brilliant and beautiful digital clock developed by Humans Since 1982  


Soho 迷離與清晰



很久沒有在禮拜六的晚上在Soho閑晃,
她的表情依舊黏膩。
這裡有黑暗深處的痛快,
也有螢光渙散的臉孔,
其實都是你不想面對的真相,
看推開哪扇門而已。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Town Hall Hotel

上個禮拜為MOT/TIMES寫了第一篇文章,一些沒有完整出現的照片在這裡做一個記錄.
內文用‘不沾鍋’這個形容詞被挑出來當大標始料未及,希望形容得貼切才是。
Town Hall Hotel歷經兩次大變動,呈現三種建築風格,來東倫敦吃馳名貝果的時候可以順道來看它。

原文鏈接 (2014.09.25)
文:楊思勤 / 編輯: 劉宏怡

坐落在東倫敦 Bethnal Green 區的 Town Hall Hotel,館如其名,是由市政廳改建而成。建築原身於 1910 年落成,是當年東倫敦顯赫氣派的建築之一。市政廳於 1993 年撤離原址,到了 2007 年,新加坡律師 Peng Loh 相中這裡迷人的歷史元素,買下建築後,委託 RARE architecture 建築事務所將之改建成深具懷舊風情的旅館,並於 2010 年開幕。

    
新加坡律師 Peng Loh 可說是許多知名飯店的背後推手,除了倫敦的 Town Hall Hotel 外,上海水舍、新加坡新大華酒店(New Majestic Hotel),都是由 Peng Loh  買下後,再將傳統老建築改造成具歷史風格的旅館。(Photo credit:RARE architecture)

市政廳的建築外貌被完整保存修復下來,內部則以新舊合一的手法整頓,讓旅館不只懷抱過去風華,也呈現當代的設計手法。在處理整個建案的每個環節上,建築師與家具設計師 、藝術家和其他工藝師傅和工匠保持了緊密的合作模式和對話。
RARE architecture 對市政廳的歷史文獻和設計元素進行大量研究,雇用熟悉老工藝的匠人修復建築,重現市政廳內愛德華樣式及 30 年代裝飾藝術的輝煌氣度,並新添當代家具和東倫敦當地藝術家的裝置藝術,整體空間更加活潑鮮明。(Photo credit:Town Hall Hotel)

由於建築本身被列為英國二級古蹟,在室內佈局和設計上不能隨便影響或變更原建築的結構,因此在改造成旅館的過程中必須非常謹慎,建築師選擇用「預鑄裝入」的方式,改造這些原本是辦公室的房間。這樣一來,就算飯店日後歇業,這些加裝的單元(如廁所或臥室),也能在不破壞古蹟的情況下輕易撤出,還原歷史面貌。


1910年間建造的新古典/愛德華式樣的市政廳主樓梯 (Photo Credit Chris Yang & Ernie Lew)

古建築翻新和改建案,不能缺少的是建築師拿捏新舊元素的敏銳度。有些學派贊成徹底仿舊,讓新舊之間看不出縫隙;有些則像 RARE architecture 希望呈現新舊之間的明顯區別,與其小心翼翼、綁手綁腳,寧可大膽使用不同建材,忠實地呈現人為改動的痕跡才是自然。

RARE architecture 在建築外觀設計上,仍以古建築的風貌為主,不過建築的後側及頂樓增建部分,則包裹在鋁製網殼之下(如下圖),但這項大膽的包覆設計,則要繞到隱秘的南立面才得以看見,由此可看出設計師不搶歷史建築風采的禮讓和美意。
南立面
  
    
古蹟署會告訴建築師該保存什麼,或該保存多少,但如何保存則考驗建築師的功力和品味。RARE architecture 以鋁製網殼皮層作為建築南立面的手法得到不少好評,上面的穿孔圖形靈感來自原始建築內通風口的裝飾藝術花紋,並大量使用在旅館內的散熱器、牆面等,讓當代的設計中仍可看見許多傳統細節。(Photo credit:Town Hall Hotel / RARE architecture)

在旅館的內部空間,RARE architecture 選擇直接置入一整組的家具,這種預鑄系統(例如臥房、洗手臺等部分)或許能把對歷史建築的影響降到最低,但孤島式的擺放和現代家具在空間中的尺寸呈現(如下圖),則顯得些許格格不入。

Town Hall Hotel 大方挑高的空間讓這些現代家具略顯小器,美麗穹頂天花板下選擇置入巨大床架,擠壓了走路空間和阻擋視野的決定,頗令人不解,而清透的玻璃無可否認是古建築改建案子中廣受喜愛的材料,不過勉強套用玻璃方程式,並不保證一定得出舒適成功的建築解答。

 
     
RARE architecture 為了不破壞建築本體,而採用預鑄方式進行內部空間設計。(Photo credit:Town Hall Hotel / RARE architecture)

反觀其他優秀歷史建築增建案,如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參與設計的大英博物館,或是 Haworth Tompkins 的倫敦圖書館,甚至是 John McAslan + Partners 建築團隊的國王十字車站西翼增建,可以看到建築師不是以「不沾鍋」的方式全身而退,而是以細膩的方式接合(engage)老舊的歷史建築與當代設計手法,手法成熟造就典雅的成果。

總歸來說, 將市政廳改成 Town Hall Hotel 的成果仍是令人激賞,它在全球旅遊評論網站「Trip Advisor」的高度評價,顯示人們對古建築的重視與傾心。延續古建築、或是任何建築生命,最好的辦法便是讓它們持續被需要、被使用,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例如 3D Printer 和 BIM),人們可以更精準、更有效率地執行古建築的保存、修復與改造,相信日後在處理歷史建築的手法上會越來越精進。

   
    
     
Town Hall Hotel 內部空間可看到多盞 Santa&Cole 的燈具,大廳有 Hans Wegner 的《Shell Chair》,房間則有 Arne Jacobsen 的《The Swan Chair》。(Photo credit:Town Hall Hotel / RARE architecture)

以「社區食堂」為定位的 Corner Room,是位於旅館二樓的小餐廳,可容納 40 人左右,主廚設計的餐點呼應旅館大膽、求新求變以及混搭的特色。菜餚精緻,用餐環境卻很輕鬆舒適。 (Photo Credit Chris Yang)

左圖: Corner Room 窗戶細節 | 右圖:旅館大廳主樓梯(1939) (Photo Credit Chris Yang)
Pool (Photo Credit Chris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