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江畔詩歌勿歇, 海上徐風不息



江畔詩歌勿歇, 海上徐風不息
上海外灘美術館 (Shanghai Rockbund Museum)

文/楊思勤
原載於TA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180期 (2010九月號)

去上海。看新也看舊。新的看整整等了一百年的上海萬國博覽會,看砌磚平整的外灘堤,賞人文,品咖啡,逛當代畫廊,精品名店。舊的看穿梭在這些新玩意中的老靈魂。看歲月榮華沉澱下來的路邊藤椅,聽塵囂邊上溜答的自行車。看揮金霍土,霞光燦爛。

上海,像永不謝幕的金大班。不愁年歲衰老,不憂亂世離合。上海外灘的燈火不墜。現在, 從堤邊的整建將一路西進。今年第一個亮點就是剛開幕的外灘美術館。她與世博同在五月登場亮相,將成為上海重要的現代藝術據點。上海外灘美術館前身為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博物院,也稱作上海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874年的英國租界。

中國租界的歷史始於天津。1842年滿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同意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與上海港口。准許英國商人在此五口通商口岸居住與貿易。英軍可派駐領事官進駐。隔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又簽訂五口通商善後條款(虎門條約)同意英人得在五口議定界址內,租賃房屋,或租地自建以為居住。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宮慕久公佈上海土地章程23款,劃定了租界界址: 南至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至李家場(今北平東路),東至黃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 1846年確認)。面積約830畝[1]。上海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正式出現。由上述可見,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的半島是租界的起源,也是上海外灘的起源。英國政府於1849年就在此設置領事館。早期的租界實行華洋分隔政策。1853年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大批中國難民湧進租界。1854年七月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織了一個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警察武裝與治外法權建立。從此不受中國政府管轄與法律限制。此後,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英美租界,盧灣、徐匯兩區則是上海法租界(Wikipedia, 2010)。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美術館建於1932年,由英國建築師George Wilson設計,呈現典雅的裝置藝術風格。美術館位於外灘吳淞路後面的虎丘路上。鄰近基督教女青年會,真光大樓,協進大樓,圓明園公寓等歷史建築。當年建築師在處理設計形式上時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裝飾與風格,1925年的原始設計稿仍保存在上海檔案館裡。這讓2007年接手上海外灘美術館修建工作的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有了完整的參考依據。奇普菲爾德主要設計理念在於保留與延續建築物的歲月經典與氣勢。唯一被完整保護下來的牆面只有虎丘路入口的立面。虎丘路的外牆被仔細地清理與復繕,不取巧,不誇張地呈現老建築的尊嚴與風格。建築師相當斟酌外部的修飾以保存老立面的紋理結構。這幢大樓在1970年代也進駐過不少用戶,因此留下不同時代的痕跡,比如銅制的大門就是青島銀行時期所留下的。水磨石地板的用料雖與現今相差無幾,但樓內的分割凌亂無序,有些破損已難以修復,只有到宜興燒同樣的磚(厲振羽 2010)。變身後的美術館內部也裝置了現代恆溫恆溼控制系統,滅火與安全監控設備。硬體方面也新增加了專業的照明,音響,電腦網絡與多媒體放映配備以滿足國內外當代藝術展覽和日趨多元的活動需求。

奇普菲爾德對博物館案件並不陌生。除了2007年得到英國皇家協會史特靈建築獎(RIBA Stirling Prize)的作品—德國Marbach現代文學博物館以外,2009年重新開放的柏林新博物館也是一項令人難忘的作品。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 Berlin)原本建於1851年,但在二戰中慘遭密集轟炸嚴重損毀。奇普菲爾德於1997年接手修繕的工作。主要的整建訴求也是恢復原本建築歷史風貌。全案謹守「威尼斯憲章」[i]保護及傳承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精神並且尊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貢獻,將文化資產完整的真實性傳給下一代。這項工程大大考驗了奇普菲爾德保存空間脈絡的功力以及互置重組建築實體的手法。當然,身為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師,奇普菲爾德不願一昧修復,在運用新元素及增建新區塊的時候講求呼應而不是模仿或拷貝舊時的建築與設計。奇普菲爾德在柏林新博物館的經驗清楚地應用在外灘美術館上。歷史建築不但是還原文明本身,更是珍貴的歷史見證物。秉持著這項精神,奇普菲爾德將繼續完成週邊其他11座歷史建築。

上海外灘美術館館身成細長長方體。保存西面虎丘路立面的同時,奇普菲爾德向東擴建新區塊, 做了一個頂樓為露天陽台的東立面,結構與高度上對稱西面虎丘路的立面。從美術館北面的廣場向南看,東西兩邊不同的建築材料,比例以及風格, 則形成了對比。

為要滿足各類型現代藝術展覽的需求,在展場空間使用上,建築師創造出靈活的樓層變化。可以依據不同展覽訴求進行空間,配置與樓層的重新劃分。就室內空間配置方面來說,建築師其實沒有太大的選擇。當代的策展人或美術館/博物館對於展覽場地的訴求幾乎一成不變地都是偏好照明很好的白色空間。因為那提供了一個最簡單,寧靜的背景效果,也最能迎合各種美術展品需求的空間。Chipperfield雖然保存與修舊了一些原始的元素(如一樓大廳與樓梯間的牆面與地板) ,但在真正的展覽空間中仍然跳脫不出白色盒子(a white box)的概念。簡單來說,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內部空間是一個當代盛行,慣見又不會出錯的設計。現代性的白色基調與布置少量黑鋼或木質家具(厲振羽 2010) 簡潔優雅。最高的三層空間被建築師打通連通起來。屋頂天窗引進自然光的咖啡廳與露天陽台是一個可愛的驚喜。

上海外灘美術館與週邊十棟[i]具有歷史性的建築座落於一區名為「洛克外灘源」的都市更新規劃地,由百仕達與洛克斐勒集團共同集資開發。去年七月,上海官方將北起南蘇州路,南至北京東路, 西至虎丘路,東至圓明園路的範圍正式命名為「洛克外灘源」。改建工程包括修復優秀歷史建築,並同時引入新的國際級建築及公共建設。佔地9萬4千平方米。不過「洛克外灘源」的地理認定引起部分質疑聲浪。首先,被上海城市起源的「外灘源」早已確立,也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及過的外灘起源—位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東起黃江, 西至四川中路, 北達蘇州河的地區。總佔地約16.4萬平方米。從「外灘源」中細分出來的「洛克外灘源」,可能形成「源中源」之混淆,進而影響大眾對於外灘源完整的認知。冠上洛克(洛克斐勒)二字的商業行為也令人擔憂是否將矮化外灘源本身的歷史與地理價值。無論如何,「外灘源」身為19世紀末西方文化踏入中國的登陸地點今日搖身一變成為上海別具風貌與潛力的都市更新區塊。

除了已經落成的外灘美術館以外,洛克外灘源還將進駐知名的半島酒店、時尚旗艦店(上海米蘭中心—義大利頂級品牌的聚集地)、公園、濱水休憩區、電影院、文化場所與民宅,形成多功能的綜合商圈。奇普菲爾德在洛克外灘源所負責整建的11座歷史建築將會在2013年完成。預計今年底將修繕好所有建築體的外牆。

位處江畔,水景配上豐沛的歷史文化,眺望浦東的商業實力加上穩固的觀光實力,外灘源改造開發區無疑是上海市的重點改造項目。相較於熱鬧非凡的世博會,建議讀者不妨也將腳步移至嬌媚的外灘。

張愛玲說上海有一種奇異的智慧。那種以傳奇和奢華為原料所打造出來的華美悲涼,是上海令人永難忘懷的印記(2009符立中)。 外灘源在未來的三年將如何變化,是否能在商業的競爭角力下仍顯迷人姿態?是否能在快速的都市更新下仍保有時代韻味?這些問題有待聰明的上海人一一擺平。

Bibliography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ugust 10 2004). FL: 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Retrieved June 18, 2010, from http://zh.wikipedia.org/zh/上海市

厲振羽 (2010): 外灘有了新的當代美術館 《農民達·芬奇》5月打頭陣 2010年6月18日。取自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11166225.html

符立中 (2009):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台北市: 印刻。

------
[i] 全名為《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 (The Venice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1964年 5 月 31日,從事歷史文物建築工作的建築師和技術人員國際會議第二次會議在威尼斯通過的決議,故簡稱「威尼斯憲章」。憲章肯定了歷史文物建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是人類的共同遺產,當妥善保護修復 (準建築人手札, 2009)。
[ii] 包括光陸大樓, 真光廣學大樓, 中實銀行大樓, 美豐洋行, 安培洋行, 圓明園公寓, 女青年會大樓, 哈密大樓, 協進大樓與藍心大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