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阿波羅大廈 Apollo Building - Taipei

One of the buildings that is very close to me when I grew up in the late 80s and early 90s.
Apollo Building.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middle class modernist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aipei.  I took the photo above in the summer of 2012. 

Photo credit / source TMA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忠孝東路4段553巷22弄2號7樓


今年二月回台北, 刻意回聯合報後面的家
電梯的按鈕好像從來沒換過, 6樓的按鈕上的奇異刮痕還在
電梯老, 得發出沉重嘆息才上的了樓
我的戀物癖不會輸給班雅明, 這些都市的細節, 光線, 節奏, 聲音都是我的本身
回來看它們的儀式,  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那裡, 
屬於我的旅行.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台北一角



我的英國同事曾經問我, 台灣, 是個到處是稻米田, 大水溝, 人人戴斗笠耕田有牛兒走來走去的地方嗎? 我笑笑說現在沒有嘍. 仔細一想, 改口說, 至少在台北沒有. 不過昨天經過美麗華前看到這樣一幅情景. 身穿半透明汗衫以及西裝褲的老先生身上沒帶其他東西, 就一頂斗笠. 走到斑馬線旁. 站好, 斗笠拿下, 把人板立起來, 穿在自己身上. 再拿出了斗笠往頭上安好. 調整前後背板, 雙手向後交握, 成稍息姿態. 就不動了.

沒有耳機, 沒有mp3, 他看向各自飛奔的汽車, 得站上幾個鍾頭?

這裡是台北.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there is a very part of me

愛城市這個產物, 人手建立起來的繁華.
喜歡火車滑過城市, 越過隱藏在椰子樹下的違建, 跑過廢棄的排水道, 日式房舍.
一路直駛的列車和發展政策一樣, 沒能停下來看它毀滅了什麼. 
我愛臺北, 但連臺北以前有運河都不知道.

我寫過, 或讀過很多城市的論文, 我千篇一律的重複GaWC的排名,
這是城市唯一進步的原則, 排名很簡單現實, 從gamma 到alpha,
人人可參加, 一起來修成正果. 照者排名走, 有一天大家都能成為world cities.

但這個準則令人迷惑, 臺北也在爬我知道. 我不敢去細看它攀爬的過程, 那需要極大的勇氣.

火車還是不留情的在跑. 電線在頭頂上交錯, 飛奔往後. 
後面都是光鮮亮眼的玻璃帷幕大樓, 太陽光下閃亮亮的. 
再遠一點二三十年前的水泥大廈乖乖如積木併靠, 現代主義下洗盡鉛華
他們的名字很多像是祥麟, 華園, 固豐, 再做作一點的有築情, 雅逸...
火車衝出城市的外圍, 這裡可以大聲鳴笛幾下, 黃黑色的欄桿降下
就是連續劇裡女主角抱個大肚子要去臥軌時會掀起來的那道軟弱柵欄

本來就沒有什麼規劃郊區, 所有的事情變得更加混亂.
瓦斯行的樓上是旗袍店, 有按摩的, 廟公, 里長,徵信社, 住商混合,
歐洲在都更一直強調的混合型發展在臺北的交流道外看起來卻很無助.

臺北的味道是水泥的味道, 其實風一吹來就聞得到, 雨水淋過也會聞到. 冰涼涼的.
它突襲你的嗅覺, 猛不然的感覺像吃炒波菜時不時咬到的砂子, 無法避免
那些蔡明亮電影裡西瓜滾過的房間, 樓梯間, 也有差不多的氣味飄來, 不過多了濕潤,
圍繞你的還有百貨公司美食街的油煙--鐵板燒, 西點麵包, 海南雞飯, 咖哩, 可麗餅...
樓下吃的人就這些

卡車, 還有窗子裡盪出來的臺語歌. 那司機細看還長的挺不錯. 一頭俐落的短髮. 但點菸的樣子太臺. 吸的第一口火星蕩漾. 眼睛瞇起, 挺享受的樣子. 他的工頭朋友三兩步跑了回來. 手裡捧著葡式蛋撻, 炸雙胞胎, 八方雲集的鍋貼還有奶茶及提神飲料. 兩人開心得很. 直衝衝地往工業區開. 

此時此刻, 我想起這些的時候在倫敦, 2008年的4月1號. 愚人節. 陽光普照, 我在Spitalfield Market 的辦公商圈裡吃草莓蛋糕, 如果說悠閒的話也只是因為剛結束了一個面試. 如果只是一眼望出店面, 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雪梨, 或是舊金山. 都更後的東西都長的一樣.  廣場椅子上的猶太老人已經坐了30分鍾. 低頭默禱. 有時候擡頭看看周邊. 

和我相同, 好像很不專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