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建築雜誌每月國際新聞編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建築雜誌每月國際新聞編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戰後現代建築落寞(共產篇)


The PKO Rotunda bank in Warsaw 來源
 Hotel Praha 來源
 Hotel Praha來源
Hotel Praha 來源

對於戰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我總懷抱許多情感。
我喜歡它們堅固的意向,剛硬的意向,
就算有曲折的弧度也是行得正,坐得直
沒有扭捏做作的姿態。

太平盛世之下的現代主義,有些過於譁眾取寵,好像總是缺少某種精神。
--------------------
英國金融時報的建築主編Edwin Heathcote 月前在英國建築師週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為歐洲各國命運岌岌可危的社會主義風格建築發聲,希望解救它們持續被拆毀的厄命。Heathcote雖憂心,卻也指出最近有一股憧憬過去社會主義美好的潮流-Ostalgie。

東德情結(德語:Ostalgie)原指的是對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懷念。Ostalgie來自德語中Ost(東)和Nostalgie(鄉愁)兩詞。現在也被用來指對東歐共產黨國家社會主義體制生活的懷念。此現象在原波蘭與前蘇聯地區尤為明顯。
Moszkvar Ter, Budapest 來源
布達佩斯的Moszkva Ter (現稱Szell Kalman Ter) 地鐵站出口前景堪憂,可能將被拆除,布拉格建於1970年代的Hotel Praha(早期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員和政府官員所使用的飯店)已確定拆除。 俄羅斯前衛建築師梅尼可夫(Konstantin Melnikov)的自宅雖被是國際公認現代主義中結構主義的代表作,一樣因為複雜產權問題而遲遲無法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維修,日漸凋零。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築多位於中、東歐等國。由於它們建立於蘇聯共產執政時期,部份民眾和後來執政的右翼政權(例如匈牙利和波蘭)對它們頗為反感,這些建築令他們想起過去被外來政權壓制的生活; 與其保留這些建築另作他用,直接搗毀重建不僅節省成本,也能抹滅不愉快的歷史。傷口太新-Heathcote這麼形容, 人們還未能原諒或忘記共產形式建築背後的國仇家恨。 不過對於九零後的新一代來說,因為沒有切身之痛,反而能寬容地願意保留共產主義的歷史痕跡。 例如藝術家Ilona Karwinska 致力收集波蘭境內共產時期的霓虹設計與招牌,藉此窺探灰色過去中的斑斕亮點。 時間若能沖淡一切,更多深具意義的建築或許就能被保存下來。

延伸閱讀:關於共產主義下的建築故事可察看芝加哥大學最新出版的Soviet Modernism 1955-1991: An Unknown History 和Holidays After the Fall: Seasid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Bulgaria and Croatia.


*上述新聞評論刊於2014年3月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本文補充其他照片和文字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2013 史特靈大獎


今年英國建築界的重頭戲史特靈大獎決選名單已公佈。 與過去大師雲集的情況不同,今年最終六位入圍事務所中有五家都是首次入圍。另外,一半的入圍的項目負責人為女性。 特別選出其中三項為大家介紹。

雪菲爾Park Hill 集合住宅整建案一期


所有圖片來源:Urban Splash 網站    

由霍金斯\布朗事務所(Hawkins\Brown)與伊格瑞特•韋斯特工作室(Studio Egret West )共同操刀,對這座褒貶不一的集合住宅進行翻新改造。在仍保持其建築結構的前提下,針對室內布局,窗戶和保安等方面進行改造。Park Hill 於1961年落成, 屬於歐洲戰後型現代建築。當時的建築師Ivor Smith, Jack Lynn 和John Lewis Woersley 設計了寬闊的空中街道,讓送牛奶的車子能行駛於每層樓的走廊上,是Park Hill 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 體現鄰里生活的集合居住形式帶有科比意馬賽公寓的影子。

在缺乏物資,重振經濟的六零年代,英國用效率高,造價低的混凝土建起多棟後來遭受非議的粗野建築。 誠實暴露建材、不修邊幅、沒有裝飾的外型令許多人退避三舍。歷經失修、治安問題的侵擾,幸運的它在1998年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逃離恐被拆除的命運。

本案最令人稱道的手法在於建築師重新設計公寓室內配置和空間調度的智慧。 建築師以4戶為一單位,其中兩戶一進去後隨樓梯往上移動至生活空間, 另兩戶入門後向下。另外,建築師在翻修過程中使玻璃的使用面積足足增加兩倍,採光度大大提升。玻璃電梯、外貼反光金屬板的螺旋型逃生梯以及顏色鮮艷的立面替大樓增添豐富生動的表情。

延伸閱讀:點這裡

北愛爾蘭巨人之路遊客中心
圖片來源:這裡
華裔建築師彭士佛與妻子Roisin Heneghan組成的事務所 Heneghan Peng在2005年的競圖中擊敗其他200多家事務所贏得本案,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設計了一座價值1850萬英鎊的遊客中心。 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安特里姆平原邊緣的岬角,沿著海岸懸崖可見四萬多根玄武石柱不規則的排列起來,綿延6公里,蔚為壯觀。這些石柱多為六邊形、四邊、五邊和八邊形,石柱高低不齊、錯落有致,從峭壁延伸至海底, 好像巨人親手打造的階梯,故得名“巨人之路”。從空中鳥瞰,遊客中心幾乎無法辨識,建築師巧妙利用地勢的高低起伏,遊客中心看起來有如從地殼中冒出的巖石斷面,建築屋頂上方種植的花草,將本案完全融入自然景觀中。 基地周圍的玄武巖石塊給予建築師壯麗的靈感,主建築由186根當地石材梁柱支撐起 ,建築師縝密排列下創造出磅礴氣勢。全案一氣呵成,尺度拿捏精準,在不影響自然景觀的前提下仍凸顯建築自身的姿態和表情,是一棟很有個性的建築。  每年已經吸引60萬參觀人次的巨人之路預計在遊客中心完工後能讓遊客人數增長30%。

愛德華國王主教教堂  
圖片來源:這裡

愛德華國王主教教堂由倫敦巴特雷建築學院的教授Niall McLaughlin事務所所設計。單純的建案訴求加上基地環境優美,是許多建築師夢寐以求的委託案。

橢圓型教堂造型簡潔, 氣氛寧靜祥和,室內設計乾淨清透, 漂亮的木結構撐起交錯的隔柵系統,既編織出美麗的圖案,也取代了傳統歌德式教堂佈滿肋架的天花拱頂。講臺不再像古典教堂中那麼高高在上或是遠到會眾看不見的深處去。在這座教堂中,會眾包圍著講臺,拉近講道者與會眾之間的距離。自然流瀉下來的光線讓原木散發淺色光輝。 建築外部的灰色石材縱橫交錯,遠看是細緻的格紋,近觀則極具立體感,和巨人之路遊客中心一樣,和周圍地景巧妙融合,不過分搶眼卻也不失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史特靈大獎將於十月十三號公佈。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2012 十月國際新聞編輯


整個九月都在忙給世界遺產的文章 (11月會登), 這次的新聞評論相對來說比較少. 

OMA: 公務員的建築 
Source: OMA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戰後的歐洲政府出現許多大型公共設施部門,它們大多以公務員形式任聘建築師,替國家建設大批公共建設, 從基礎設施、學校、博物館到國宅,這些公共建築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現代主義的光芒。有趣的是,象徵大同世界、美好烏托邦理想的這些戰後建築,在表現方式上,選擇以粗野主義的建築風格呈現在世人面前。 當年呈現在這些公共建築上的 ‘現代’ 與 ‘創新’的理論是建築史上不能抹去的一頁。

今年的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主題是Common Ground (共通點) 。為此, AMO的總監賴納 • 德 • 格拉夫 (Reinier de Graaf) 和OMA協理建築師Laura Baird一同策展了<公務員的建築>。

賴納 • 德 • 格拉夫將上個世紀六零至七零年代稱為公共建築的黃金時期,他指出,面對殘酷的市場經濟,歐洲各地的公共建築逐漸發展出一些相同點,共同透露出一種短暫、脆弱、而天真的樂觀。在當年,「大眾需要什麼」 是建築師們的重要靈感泉源。許多建築師願意投身公職,為公共建設和公共建築做設計。作品間若有什麼「共通點」並不是件丟臉或不堪的事。轉看現在,這個明星建築師當道的年代,為共同理念而擱置自己的建築專業實踐已經近乎不可想像。在201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題綱下,OMA希望再次尋找建築美好的共通點。 

本次展覽表現了政府為大眾利益創建的建築佳作,OMA選出橫跨歐洲各城市的15件作品,全部由身為公務員的建築師所設計,他們受聘於大倫敦議會、阿姆斯特丹公共服務事務處、荷蘭國家建築局、西德議會等地 。OMA策劃的展覽位於Giardini的中央展館,呈現豐富的歷史與建築現狀照片,展覽至2012年11月19日第十三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閉幕為止。

展出項目:

英國
Hayward Gallery, Queen Elizabeth Hall & Purcell Room
Pimlico School 
County Hall Island Block Extension 
Michael Faraday Memorial

荷蘭
Wibauthuis, Amsterdam 
Ministerie van Financiën, The Hague

德國
Akademie der Künste, Berlin 
St. Agnes Kirche, Berlin
Brücke Museum, Berlin

法國
Centre Administratif à Pantin 
Hotel de Prefecture du Val-D’Oise 
MOZINOR- Montreuil Zone Industrielle Nord 
L’Ecole d’architecture de Nanterre

意大利
Chiesa di San Giovanni Bono, Milan


羅傑斯再度設計倫敦頂級住宅
Source: 這裡

不論是Herzog & de Meuron 的泰特現代美術館新館,斯利馬汀 (Leslie Martin) 的皇家慶典廳,現代性濃厚的海沃畫廊(Hayward Gallery) ,皮亞諾的(Renzo Piano) 的碎片大廈(The Shard) 或是福斯特的綠建築倫敦市政廳,倫敦泰晤士河南岸近年來逐漸演變成建築樂園,而最近落成的大師級作品來自理察羅傑斯。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事務所所設計的 Neo Bankside位於倫敦市區泰晤士河畔,緊鄰泰特現代美術館旁。是倫敦自「海德公園壹號」後又一高級住宅建案。 五座鑽石形狀的公寓面對聖保羅大教堂、遠眺倫敦眼,能夠包攬倫敦市區的眾多建築的Neo Bankside具有羅傑斯結構外露和色彩鮮豔的商標。開發商Native Land 和Grosvenor日前證實85%的公寓已經售出,買主分別來自世界24個國家。本房產在今年二月也引進臺灣,是全球展售會第五站,由第一太平戴維斯負責銷售。 房型為2房和3房,坪數介於23坪至50坪,總價在新臺幣9000萬至1.6億元間。

本案除了在房產市場上引發話題, 從社會層面來看也掀起一些風波。2007年開發商向南華克市政府遞出規劃申請時,保證建案內中將保留34 間的公寓住宅以‘與政府共享產權’ 的形式釋出。由於與政府合買,中低收入戶也能有機會能入住。不過這項承諾在去年破局,開發商成功說服南華克市政府,以多交付9百萬英鎊做為交換,取消Neo Bankside的所有共享產權住宅,轉而在南華克其他地方建設44間政府補助國宅。這項協議意味著本建案之市場住宅數量從199戶增長至217戶。少了補助型公寓混雜其中,Neo Bankside能以100% 高級住宅之姿躍上市場,吸引更多投資者,同時也引起諸多撻伐。

建築外部的桁架系統以斜肋構架組成,將結構外置的手法正如龐畢度中心,不僅能釋放根多室內可用面積,整體樓面佈置也較為靈活。雖然外曝的桁架似乎阻礙眼前壯麗的城市景緻,房屋銷售人員卻指出,許多買家正是衝著這點而來—畢竟這是大師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建築特色. 

簡介:

總室內面積: 42,000平方公尺
造價: 1.4億英鎊
每平方公尺造價: 3,250英鎊
業主: GC Bankside LLP
建築事務所: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結構工程師: Waterman Structures
施工單位: Carillion
執行建築師: John Robertson Architects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2012年七月TA台灣建築-國際建築新聞評論

「溫蒂」為紐約揭開夏日派對
圖片來源:這裡

今年七月一號至九月八號,紐約現代美術館在皇後區的分館PS1將展出第十三屆青年建築師項目得主 HWKN (Matthias Hollwich 和 Marc Kushner)的作品「溫蒂」 。 和往年的作品一樣,「溫蒂」身為  臨時性的戶外裝置建築,將替紐約夏天為期兩個月最重要的夏日派對「Warm Up」打造完美派對場地,民眾能得此一處寶貴角落遮蔭避雨,聚集休憩。今年的Warm Up慶典從七月七號至九月八號每個星期六都將祭出精彩音樂活動,詳細節目可以上官網查詢http://momaps1.org/warmup/。

除了具備建築特色,每年參加競賽的建築師還必須兼顧環境永續性和資源回收的議題,並不是件容易的工程。「溫蒂」高度有70英尺高,外型猶如巨型刺蝟,其纖維織物表面噴了一層二氧化鈦納米顆粒(Titania nanoparticles,or TiO2),可以中和空氣中的汙染顆粒與吸收二氧化碳;而內部則因為外在陽光的曝曬能引發對流,進而使空氣淨化。「溫蒂」在開放期間預估可以吸收約260輛汽車所排放的廢氣。「溫蒂」不只利用建築造型來定義它的輪廊,還利用了建築所產生的陰影、風場、聲音、甚至雨滴滑落建築的形態突破了建築給人的視覺感應,延伸進入觀者內心的,形成獨特的建築經驗。 「溫蒂」創造的並不是個空間,而是一個完整的環境。

同樣身為暫時性的夏季戶外展館, 紐約青年建築師項目比起星光褶褶的倫敦蛇形藝廊似乎更願意配合環保議題,並且更願意提供年輕一輩的建築師一個平臺大展身手。這些新銳建築師同樣不負眾望,持續於國際舞臺上發熱-例如前年此獎項得主SO-IL事務所今年即被紐約弗里茲藝術展相中,成為第一屆紐約弗里茲的場館設計師。

(雜誌未刊登)國際兩大建築師將設計新的瑪姬癌癥關懷中心
  
圖片來源: 左:這裡 右:這裡

剛被授予201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的美國建築師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以及獲獎無數的教父級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日前被英國知名癌癥研究單位「瑪姬癌癥關懷中心」(Maggie's Cancer Caring Centres)相中,分別將替本單位打造位於倫敦以及曼徹斯特的關懷中心。
「瑪姬癌癥關懷中心」是由建築師詹克斯(Charles Jencks)於1995年以其罹患癌癥之妻Maggie Keswick Jencks為名成立,目的在於提供癌癥患者及其家屬友善及專業的諮詢服務,目前已經在英國各地及香港開設超過十所分部,頗具國際聲望,同時對癌癥病患家人、朋友甚至護工也有相關的服務,除了提供心理諮詢,還包括各種癌癥相關書籍查閱,營養課程等。最重要的是為癌癥病人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一個完全輕鬆自由的家庭式的治療空間。

新的倫敦瑪姬癌癥關懷中心將是霍爾繼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 後在英國的第二個作品。他的癌癥關懷中心坐落於巴茲和倫敦醫學院內,將取代目前原址上1960年代的老建築 。  一旦落成將是倫敦第二座瑪姬癌癥關懷中心(第一座位於漢姆史密斯,由理查·羅傑斯設計,並贏得2009英國建築最高榮譽史特靈獎)。霍爾的水彩畫草稿目前展示於皇家藝術學院的夏季展覽,可看見癌癥中心內部將呈現將竹子以及瑜伽的概念。

另外,令許多人期待許久的福斯特也終於加入瑪姬癌癥關懷中心的星光建築師名單內,更值得紀念的是,他所設計的癌癥關懷中心位於他的故鄉曼徹斯特。全英國目前已經有10座瑪姬癌癥關懷中心,分佈在諾丁漢(由CZWG設計)、格拉斯哥(OMA設計)、斯望西(由已故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寇克卡迪(由紮哈哈蒂設計)…等地。



直衝雲霄的倫敦碎片
圖片來源:這裡


義大利建築師皮亞諾被暱稱為「倫敦碎片」的住、辦、商混合大樓於本月隆重開幕。 這座外型有如細長瘦窄金字塔的大樓由玻璃包覆, 像一塊水晶雕塑閃耀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是西歐目前最高建築:2-28層為辦公室,31-33層是餐廳, 34-52層為香格里拉飯店, 53-65層為私人住宅,最高 68-72層則為360度觀景層。 皮亞諾承認,碎片大樓的確會成為他個人對世界的一項遺產, 對他來說, “更重要的是這座建築是否會被倫敦所喜愛?” 而這真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早在2003年,碎片大樓的興建便受到英國古蹟署、皇家公園基金會以及在地政府機關的強烈質疑。

其實,在碎片大樓之前, 皮亞諾很排斥建造摩天大樓, 他們龐大的軀粗野佔據了城市一角, 高高在上又不與周邊互動之外還導致城市風場大亂。 但是2000年一場與企業家艾凡.賽勒的午餐改變了皮亞諾的想法。 皮亞諾聽完賽勒在倫敦南岸倫敦橋畔的願景後,立刻在菜單的背後勾勒出碎片大樓的輪廓。

回顧過去,不少建築師都發展出垂直城市的概念,而近10年來,越來越多摩天大樓不再只具有辦公大樓的單一身份。皮亞諾也不例外,他的垂直城市希望把屬於大眾的空間還給大眾,包括在大樓最高的幾層,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設置大眾可以進出的觀景大廳和冥想空間。不過皮亞諾此番演講中也遇到現場觀眾和網友許多苛刻問題, 例如他自豪的垂直城市怎麼忽略了重要的綠地? 一直強調’歡迎大眾’ 倡導‘社區融合’的碎片大廈實際情況是提高了倫敦橋附近的店租, 原本活絡於倫敦南岸的零售小店或獨立品牌逐漸消失。 士紳化的結果是否會軟性驅離社會底層的民眾?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2012年五月國際建築行事曆


五月五號

五十嵐太郎建築講座


美國 洛杉磯
日本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將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發表演說。 五十嵐現為仙台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他曾代表日本參與2007年的里斯本三年建築展,同時也是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總策劃。著書計有『新宗教與巨大建築』、『美麗的都市、醜陋的都市』、『過防備都市』、『戰爭與建築』等多數。

五月七號至六月一號
1972』展覽

美國 洛杉磯
今次攝影展展出由已故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的作品-中銀膠囊大樓。黑川被認為是二戰後代謝主義 (主張都市猶如有機體,須靠細胞的新陳代謝以及新知的吸收才能因應變化與維持活力)的代表建築師之一。本建築經典之處在於每一個方塊體,都是一個居住單元。透過此次展覽讓參訪者透析黑川在1972年對於未來建築的概念投射。  

五月十一號
湯瑪士.海德維講座
英國倫敦
設計2010年世博會英國館的建築師海德維(Thomas Heatherwick)的作品頗具實驗性,善於將工程機械性格帶入設計中,創造出魔幻的蛻變感。 今次講座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 Museum)舉行。

五月十四至十六號
第一屆新城市高峰會
法國巴黎
新城市基金會在巴黎拉德方斯國際會議中心主辦新城市高峰會 ,全程提供中、法、英三種語言的翻譯和服務,將有主題報告、聯席討論、小組工作室、重點案例組分析等多項活動。屆時,全球城市化各個領域知名的學者、企業、建築師、藝術家、金融家,地產商等將齊聚一堂,探討城市創新的關鍵領域:智能交通、水治理、綠色建築、創新城市、互聯城市、貧富差距、基礎設施融資、零售消費等,展開重要磋商和探討,而高速城市化的中國尤其是聚焦點。

五月十五號
倫敦奧運能源議題研討會
英國倫敦

隨著奧運的腳步漸漸逼近,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將於今日舉辦奧運能源議題,包括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計劃。與會單位包括倫敦奧運籌委會(LOCOG),奧運交付管理局(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以及霍普金斯建築事務所(Hopkins Architects). 活動開放一般民眾參加,可於官方網站上訂位。

五月十六號
Designex 設計建築展閉幕
澳洲雪梨

為期三日的Designex是澳洲最大的設計和建築盛會。主要涉及建材、家具布藝、家具、燈具和室內裝飾等行業;參加展覽者橫跨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承包商、以及設計院校的老師及學生。


五月十八號至二十號
(重)寫歷史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今年是羅馬尼亞Ion Mincu 大學建築學院120週年校慶。該校是去年贏得台灣塔設計概念國際競圖首獎 Stefan Dorin的母校。此校於草創時期即致力於建築教育和研究。校慶回首過去之時,更展望未來,期盼寫下燦爛歷史。今次為期三天的活動將探討以下議題:城開發的過去與未來展望;區域發展和景觀設計; 智能建築與可調試性建築與建築修復等。


五月十九號
蘇富比藝術空間在香港揭幕
中國 香港
由李柏建築事務所(Richards Basmajian )所打造佔地一萬五千呎的蘇富比藝術空間於今日隆重開幕。 蘇富比在香港開設此獨特的多用途藝術空間,藉以配合近年發展迅速之亞洲藝術市場,進一步拓展區內之業務。

五月二十一號至二十二號

全球設計智庫研討會

巴西 聖保羅

今次研討會將請來建築、工程和設計領域各方人才討論未來合作與相互贊助機會。


五月二十二至二十三號
2012 英國機場設計與工程研討會
Description: http://www.architectsjournal.co.uk/pictures/127xAny/P/Pictures/web/t/l/p/Airport-Design-and-Engineering-2012.jpg
英國倫敦
有別於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和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的日益繁榮,英國現在正面對機場老舊、跑道和設施缺乏的問題。在未來的競爭力上如何因應其他國家(例如科威特和約旦的新機場)迎頭趕上是目前首要議題。第六年舉行的機場設計與工程研討會提出一個討論平台讓建築師,工程師和承包商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英國的機場機制。

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五號
曼徹斯特的鳳凰效應
http://www.bcoconference.org.uk/
1996年曼徹斯特市中心被北愛爾蘭恐怖分子以炸彈攻擊。16年過去了,下過去沈重的陰影,有如鳳凰於灰燼中再生,現在的曼徹斯特被投票選為英國新興企業最喜愛設總部和辦公室的城市。大膽前衛的建築設計和曼徹斯特居民永不認輸的個性,整個城市相交於倫敦更勇於嘗試新的發展取向。此次研討會將討論創意、前瞻性和都市更新的關係。

五月二十九號
BIM- 創造競爭還是合作?
英國倫敦
近年來以3D建築資訊模型為核心的BIM(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之發展與應用,在建築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趨勢以及競爭力的基本門檻,並納入許多工程的要求中。有鑒於此,皇家建築學會將舉辦BIM座談會,徹底探討BIM在建案不同階段的功能和優勢。 本講座開放線上報名訂位。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2012年4月TA台灣建築-國際建築新聞編輯


藝術與美食的饗宴-馬田‧克里德的空間設計作品


圖片來源:Sketch

2001年泰特美術館「特納獎」(Turner Prize) 的得獎者馬田‧克里德上個月替倫敦知名藝術餐飲集團Sketch 的藝廊餐廳(Gallery Restaurant)進行了一次精彩的變身。 2003開業的Sketch著名之處除了有法國米其林三星的廚師坐鎮之外,內部的門廳、五所用餐空間、廊道、以及著名的蛋形廁所個個宛如美術館的展廳,充滿典雅與戲謔的風格,令人目不暇給 。克里德此次的設計概念「這裡就是全世界」仿佛希望把全世界的素材和顏色都抓盡這個空間。光是地板就用了九十六種不同顏色/斑紋的大理石。餐廳內陳設的每把椅子,每張桌子,小至每件餐具、酒杯都不盡相同。 牆上的畫作,身旁的燈飾以及強烈運用的各種色彩聚集成一股強大,活潑,噴張的空間設計,挑戰食客們的味蕾和視覺,實為美食藝術與設計藝術的饗宴。


Sketch和設計的淵源頗深,本座建築的前身是英國皇家建築學會(1887-1909),之後成為迪奧(Christian Dior)在英國的總部。配合克里德的靈感啓發,廚師以「幽雅、坦白」的理念開發出新的菜單,用來自於世界不同角落的食材烹煮出一道道養眼又美味的佳餚 。 克里德與設計雜誌Wallpaper*的訪談中提到 「放在美術館的藝術都太被溺愛和保護了 。我希望我的設計能夠生存於艱難的環境中,這樣我的作品才不會太自我。」克里德是Sketch邀請來的第一位藝術家,往後餐廳將邀請更多藝術家替食客們打造更多令人玩味的空間遊戲。



邁阿密將建新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Grimshaw Architects
   
美國邁阿密政府日前通過了濱海環境整治計劃的資金預算,確定重整城市水岸打造文化新天地。經過多年的規劃,葛林修建築師事務所(Grimshaw Associates)設計的派崔西亞與菲利普富羅斯科學博物館(Patricia and Phillip Frost Museum of Science)終於修成正果,日前於博物館基地所處的比斯坎灣(Biscayne Bay)舉行了破土動工儀式。 葛林修的科學博物館有如一艘巨大的郵輪,其變幻豐富,忽內忽外的空間讓人能輕易悠遊於圓形的3D穹頂天文臺,圖書館,互動教學中心,展覽空間和用餐區域。 五樓高的建築完工後最吸睛的將是屋頂的露天水族箱。參訪者除了可以俯視魚群,也可以在較低的樓層窺看水族箱內的海洋生物。或許是為了緬懷邁阿密城內的經典現代建築(多半建於五零、六零年代),博物館的設計透露些許懷舊現代主義的手法,包括深具幾何性的外形以及架空的手法,不過細看後又能發現建築的流線線條表現出當代藝術不規則的輪廓。 葛林修指出科學博物館本身是綠建築模範,這棟建築將使用水力,太陽能,風力 甚至參訪者本身來供應部分展覽所需使用的電力以節約資源。兩萬三千平方公尺大的博物館立誌成為世界上最創新,最具有永續性的科學博物館。派崔西亞與菲利普富羅斯科學博物館預計於2015年開幕。熱情活潑的邁阿密水岸在未來的五年內會有更多驚喜和變化,包括另外一座由賀卓格‧德莫宏事務所(Herzog de Meuron)設計的國際級博物館(邁阿密藝術博物館)預計今年稍晚開始動工,明年開幕。




一個叫做家的地方
圖片來源: RIBA



「住」的大小事情勾勒出人類生活的文化、社會與經濟面向。我們生活的方式投射在我們所住的地方。不論是平房還是公寓,國宅或是毫宅,它們存在的最基礎目標不過是為了讓我們有吃喝睡覺的棲身處。如此簡單意義說的容易,但在現今資本主義社會中,卻通常等於每個人一生花最多錢的一項投資。目前在英國皇家學會展出的《一個叫做家的地方》展覽,題材單純,但是贏得各界好評。 展覽從珍·奧斯汀的時代開始,到喬治亞,維多利亞時代一路講述英國住宅的進化史。每個階段的房屋建築旁邊穿插歷史軸線, 提醒我們政治轉變、戰爭浩劫和藝術發展對住宅品質的影響 。 例如十九世紀末的藝術和工藝美術運動和二十世紀的包浩斯和現代主義,都巨大地影響了我們居住的建築樣式。到了八零年代的柴契爾夫人提出「買房權」(right to buy) 讓以低廉租金承祖國宅的住戶能以超優惠價格購買住宅,雖然替保守黨贏得眾多選票,房屋市場卻也被嚴重破壞。 
整場展覽結束在一股不確定的氣氛中, 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去年的報告《The Case for Space》和《Shoebox Homes》指出英國新住宅和同期其他歐洲國家的新住宅相比之下顯得較小。時至今日,英國目前的擁屋率是自1988年以來新低。更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指出他們不會購買過去十年內建成的新建築。反觀超過一百年以上維多利亞時代的老房子在英國某些區域反而炙手可熱,要價百萬以上仍有買主訂房。在面對眾多房屋議題的同時,展覽最後邀請民眾和建築師寫下對住宅的期許,因為每個人都有捍衛家的權利,也有讓家更好的權利。這些意見將彙整交由《未來之家委員會》審議。




巴黎將興建歐洲最高雙子塔 


圖片來源:這裡

目前歐洲最高的建築是尚未完工,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碎片大廈” (The Shard) 。這棟造型尖銳如玻璃碎片的大樓由意大利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其建成後高度將達到三百一十公尺。不過這項紀錄只能維持一陣子,因為法國當局日前通過了一件巴黎雙子塔的建案。二者建成後的高度將達到到三百二十公尺,僅超越“碎片大廈”十公尺 。


全名為「修道院廣場雙子塔」的開發商是來自俄羅斯,總部位於巴黎的修道院集團(The Hermitage Group)。雙子塔將建於在巴黎著名的新商務區-拉德芳斯 (La Défense),負責的建築師是英國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建案完工後將釋出二十八萬平方公尺的住、商、辦混合空間,包括:一座五星級飯店(預計今年五月宣佈飯店的營運商),五百四十三個公寓單位,三萬五千平方公尺的辦公室,五萬平方公尺的餐飲和商業空間以及高達兩公頃的大眾空間。雙子塔距離拉德芳斯的主要交通樞紐僅兩百公尺。


建築團隊已於上個月開始清理建築基地,預料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動工,2017年完工。此開發案的成本造價約為二十億歐元。其中七億歐元來自四間銀行貸款,三億歐元由集團自己支付。剩餘的十億歐元將由出售公寓和辦公室的所得支付。投資有道的修道院集團預計賣出公寓和辦公室單位但是會保留商店和飯店的所有權。集團甚至成立了一家房地產開發管理公司,以幫助其他俄羅斯或中東企業前進巴黎購買房地產。儘管巴黎的房地產市場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修道院集團對於雙子塔的銷售前景卻非常有信心。 目前巴黎市內的奢華公寓售價在一萬至三萬五千歐元/每平方公尺。因此雙子塔的公寓起售價格將定在一萬兩千歐元/每平方公尺左右。 集團發言人指出,雙子塔內的奢華公寓詢問度超高,目前已有超過四千名投資者表達投資興趣。 而高達828公尺的阿聯酋迪拜塔依然穩坐世界最高樓寶座。


後記(2012/04/16):歐洲未來的第一高樓並非福斯特在巴黎修道院廣場高達323公尺的雙子塔,而是403公尺的俄羅斯天然氣公(Gazprom)總部/商業中心Okhta Centre-其建築師為台灣建築師符傳禎。該計劃雖然目前似乎暫停。




奧運相關新聞:國王十字車站西側候車大廳落成


圖片來源:這裡

隨著2012奧運腳步越來越近,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的修復增建工程終於在眾人期盼下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美麗的西側中央大廳已於兩個星期前開放。國王十字車站是倫敦最負盛名的車站,這個在《哈利波特》中出現的場景位於歐洲最大的都市更新區域。藉著車站的修復,未來車站週邊的社區,大學,住宅,商業以及公共空間將持續變身。


本車站是歷史上的建築傑作。建於1851-1852年間,由喬治·登伯(George Turnbull )和路易斯·庫比特(Louis Cubitt) 設計,目前列歸為國家一級文物。除了數量龐大的火車乘客,國王十字地鐵站還是倫敦最多地鐵線通過的地鐵站。雖然繁忙,但這裡曾是倫敦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城中「惡區」-犯罪率高居不下、貧窮問題嚴重,移民沖突不斷的地方。車站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間被屢次改建與拓建。最棘手的增建物莫過於至今仍檔在車站正面,建於1972年的「臨時」加蓋物。雖然改善車站的聲音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歇過。不過,每年高達四千七百萬乘客的流通量讓任何修繕作業都困難重重。負責此案的麥卡斯蘭聯合事務所(John McAslan + Partners) 自1998年起便開始規劃和執行與規劃國王十字車站的修復、增建和週邊的社區規劃 。耗資五億英鎊的車站一期工程包括: 在車站西側置入一個半圓形的中央大廳;老舊的火車棚和週邊建物之修復與再利用;修復車站表面結構;重建二戰時遭到的破壞並重新調整車站的動線。 經過五年的施工,終於在三月底完成。因為車站本身是古蹟,建築團隊和結構工程師不能讓舊建物承載任何新建物的重量 。建築最後以斜角式鋼骨結構撐起了一把巨大的白色陽傘,形成照片中的拱形大廳。由一千兩百一十二個三角形玻璃鑲板組成的玻璃鋼骨拱頂造型極具張力,令人想到上海世博軸和大英博物館的美麗屋頂 。除了創造更多讓旅客流連的商店,餐廳,新的拱頂大廳公共空間高達七千五百平方公尺。隨著車站週邊其他更新工程的完工,國王十字車站將一掃之前的惡名陰霾,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精彩變身。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2012年3月TA台灣建築-國際建築新聞編輯

日本311地震重建緩慢
圖片來源:這裡
去年日本311大地震和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 。官方數字指出, 至少九萬五千棟建築損毀,世界銀行預估重建耗資將高達美金兩千兩百六十億以上 。就算經過一年,海嘯帶來的大量土石仍然堆砌在災區內。許多建築材料工廠和開發商受到波及,加上福島核能外洩引發的中毒危機導致重建工作雪上加霜。 光是清理災區的費用就高達目前整個國家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災難後不久,日本知名建築師包括伊東豐雄、山本理顯、內藤廣、 隈研吾與妹島和世就聯合提出各種重建提案。他們認為日本的營造業長期以來由私部門操控的情況應該改變。隈研吾說, 以我們現有的體制來看,  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公私合作關係(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運作大有問題,也沒有良好果效。 日前政府提出《居高村》的想法-平整山區,把鄰里建立在地勢較高的高地上,房子可離地二至三公尺以避免洪水。這表示居民必須通勤到位於沿海地區的漁港和漁業公司上班,對於和海洋關係親密的村民而言,此案並不受到支持。 在東京工作的建築師戴森(Mark Dytham)說:這是個非常緊密的村落,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建築師也得靠邊站一點。這也意味著收留從福島災區撤退的十萬災民重建計劃,不管是以德國花園城市為模範所打造的環保村落或是《智能城市》的提案, 都將被擱置。

2012倫敦蛇形藝廊夏季展館確定由艾未未與賀卓格。德莫宏事務所聯手打造

設計北京奧運體育館「鳥巢」的建築事務所賀卓格&德莫宏(Herzog & de Meuron)將與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共同打造每年夏天在倫敦肯辛頓花園中設置的的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夏季展館。自2000年來蛇形藝廊每年發出邀請,請還沒有在英國境內建造過建築的建築師/藝術家為倫敦打造一處曇花一現的展館。有別於以往地面上的建築,艾未未和建築師打算在肯辛頓花園內挖一個五英尺深的大洞,直到看見地下水為止,並在那裡建一座講廳 。 他們以近乎考古學的理念帶著遊客一同窺看之前十一屆展館留下的蛛絲馬跡。參觀者將由12根柱子(象徵往年加今年的12屆夏季展館,每根高都只有1.5公尺)所支撐的盤狀屋頂下鑽進地底世界。 盤狀的屋頂平時可以接盛倫敦的雨水,形成公園內另一處池塘,波光粼粼反映美麗的天空。而將水流放後即變成乾淨的舞池,供海德公園與蛇形藝廊舉行演講,演奏會和各種活動。 夏季展館將從今年六月開放到十月,是倫敦文化奧林匹亞活動的重頭戲之一。

漢堡市政府正式提告易北愛樂廳工程承包商


圖片來源:這裡
由賀卓格德莫宏事務所(Herzog de Meuron)設計的易北愛樂廳(Elbphilharmonie )  自動工以來效率緩慢,工期一再延宕,連工程預算都以百位數字持續增加。 漢堡市政府逼不得已,日前對工程承包商 Hochtief的母公司提出三項有關建案延誤的訴訟,索賠四千萬歐元 。 Hochtief 於去年11月起停止了建案中四個部分的工程,責怪建築師的設計和承包商的計劃大庭相逕,加上建築師在動工後第二年更改部分設計方案,並且追加一個音樂廳,甚至錯估演奏廳內吸音板的造價,種種因素造成預算飆漲。政府最初同意支付項目建造費用七十七億歐元,但案子進行後造價狂飆近5倍,超過三百二十三萬歐元。龐大的艾貝愛樂廳建案是漢堡海港新城都市擴建案(HafenCity docks regeneration)中最重要的建設之一。它位於易北河畔,由三座音樂堂、一座飯店、45間公寓一座廣場以及科學劇場與水族館組成。其中公共廣場位於河岸之上三十七米處,能夠三百六十度度觀賞城市的景色。音樂廳在現有1960年代的紅磚工廠上建造起來,上部玻璃結構與老工廠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具有傳統特色與現代的風格 。其中最高的一個音樂廳位於河岸之上50米,可容納兩千多名觀眾。 本來預計2010年完工的音樂廳,後來延期至2014年4月完工,不過現在看來落成之日更加遙不可及。 對此訴訟案,雖然賀卓格德莫宏事務所沒有被列為被告,仍然為事務所蒙上一層陰影,事務所截至上個月中仍無任何官方回應。

福斯特北美第一棟混合型住宅落成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高達35層樓的詹姆森大樓是諾曼福斯特建築團隊在北美第一棟住宅作品。位於溫哥華市中心最北方,靠近2010年溫哥華冬奧展館的詹姆森大樓是個著眼未來的公寓。隨著電腦與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福斯特團隊置入全自動化停車服務。 高達239個車位的停車系統,是加拿大第一個,也是全北美第二大的自動停車系統。 由於位處歷史建築群區,建築團隊以新的營造方法修復兩棟1920年代布雜風格的大樓,包括將 A級列管建物賽普利方茲弗大樓內的雙層挑高面積恢復到原來的配置;以及完整保留B級皇家財經大樓的原始牆面。  詹姆森的商業用樓層在12樓以下,和旁邊辦公大樓的高度/樓層一致。23層以上(開始出現半圓型陽臺那一層開始)則為住宅。最上層為價位最高的樓中樓公寓以及屋頂花園。 詹姆森的設計配合且回應溫哥華的溼度,溫度,降雨量,盛行風以及四季太陽光線照射。就外觀上來說,溫哥華向來註重實用性。就建築美學上看來並不特別搶眼。不過詹姆森大樓獨特的造型替溫哥華的建築群增添了強烈的設計感。其實,突變的造型下有更深的用意,例如層層堆疊但相互錯開的半圓形陽臺讓每戶的視野不致被阻擋,越南面的陽臺越突出。適當的角度也讓日照得意射入每間公寓使採光充足。目前公寓售價相當於臺幣兩千四百萬至一億零四百萬之間。

英國建築業性別歧視問題
圖片來源:這裡

英國建築雜誌Architects’ Journal 主編之一的克麗斯汀莫蕊(Christine Murray)在最近的英國國家電臺的訪問中提出持續存在於英國建築圈內的性別歧視問題。 根據雜誌社的調查指出,70%的女性建築師在執業過程中曾遭受性別歧視。 調查中的33%男性認為目前男女建築師的比例很合宜,不需改變。20%的受訪者指出男女建築師擁有同等待遇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莫蕊說,要解決這個大家都不重視的不平等的問題非常苦難…我們聽過一個案例:一對情侶同時應徵同一公司的同一職位,女生的學位雖然較高,得到的薪資待遇卻低於男友。以管理階層的主任職位來看,就算女性被升官,很多時候卻沒有加薪。有鑑於此,Architects’ Journal 雜誌社重新推出最佳女建築師獎、最佳新銳女建築師獎以及停辦一陣子的珍珠獎(Jane Drew Prize)。珍珠獎不丹限於女性或建築師角逐,只要是在建築界內致力於推動男女平等的人士都可參與。

彼得霍爾爵士評論倫敦奧運村住宅
圖片來源:這裡
倫敦的奧運選手村是超過十年規劃發展的結果,於上個月正式完工。這個全新社區(以前是廢棄工業用地)裡的全新住宅預料將吸引渴望摩登、喜愛豐富忙綠生活的年輕單身貴族在奧運結束後入住。倫敦大學都市規劃與更新教授彼得霍爾爵士日前受邀為選手村住宅做出了整體評論。霍爾指出,建設奧運選手村的弗萊徹普里斯建築事務所(Fletcher Priest )參考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的Hammarby Sjostad住宅案。這個高密度的住宅社區成功之處在於它吸引了大批年輕家庭。一般來說,家庭住戶比單身住戶穩定,較不輕易搬離。比起流離不定的單身族,家庭住戶對於長遠的社區建設有絕對的幫助。選手村內某些公寓底三層的樓中樓單位,正是為了家庭住戶量身打造。其二樓的廚房/客廳空間可直通中庭花園,有利於孩子們輕易又安全地進出中庭遊玩。其他住戶也可從不同通道進出中庭,但是謝絕外人 。以建築群的外觀來說, 弗萊徹普里斯不希望選手村變成單調無聊的大型集合住宅,因此選定16間事務所,告知設限和設計標準,使他們發揮所長,但又不致於設計出太特立獨行,造型誇張的建築。建築師在多元化和相容性上抓到了正確的平衡點。霍爾最後提出,只要隔音效果完善,讓家庭住戶不至於被夜夜笙歌的年輕人打擾,那麼選手村應該會成功地達成目標,順利吸引家庭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