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OMA -不只是唯恐天下不亂

文:楊思勤
攝影:廖賢恩,葉乃翠

本文原發表于TA台灣建築報導2011年12月號

讀者應該還記得今年8月份TA和各位介紹過的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繼2009年《勒‧柯布西耶:建築的藝術 》展覽後,暌違兩年,終於有建築師事務所再次進駐巴比肯做大型展覽。這一次是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s ,或作OMA)。 OMA於1975年由普里茲獎得主雷姆‧庫哈斯聯合其他合夥人成立,是20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一,藉著其大膽的設計、獨特的構想及對於當代急速生活節奏的著迷,OMA積極在建築、工程及文化等範疇上提出許多構思,這些構思往往令世界得以重新塑造。本文將簡略介紹今次《OMA/進程》的展覽概況,並且報導OMA負責亞洲區事務的合夥人David Gianotten大衛‧希艾萊特和臺灣交通大學的曾成德教授對於建築速度的演講。下期則將與讀者分享他們二位的對談還有TA獨家專訪大衛希艾萊特的內容。

關於展覽
展覽入口進來歡迎參觀者的是一大塊字板,這個由科幻小說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在1978年的文章《如何建造一個不會在兩天後就瓦解的宇宙》中節錄出來的一段文字其中有幾句很是扣人心弦:

“…我喜歡做的宇宙是會瓦解的。我喜歡看它們紛紛瓦解。我喜歡看小說裡的角色們如何承受配合他們面臨的問題。 我有個秘密,那就是我喜愛混亂。這個世界上應該再多些混亂。對社會和宇宙來說,我要很認真的告訴各位,不要假設『安定』永遠都是一件好事,真的。”

“在新的事物發生以前,舊的東西必須死去。這是個危險的領悟, 這表示我們終究必須和我們熟悉的事物分離,而這很令人傷痛…除非我們可以心理上適應改變,否則我們的內心終會逐漸死去 。 我要說的是事物、規矩、習慣還有生活方式必須死去,這樣本真的人(authentic human beings,或譯為屬己真我之人) 才能活下去。最要緊的就是本真的人, 就是我們這些有形的,能屈能伸的組織, 可以反擊,吸收,然後應對新的挑戰。”

這開場白馬上點破OMA的價值觀。說OMA唯恐天下不亂似乎有點武斷,不過這段話的確令人想到OMA種種充滿刺激與不安的作品。 建築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在於他們的成品很巨大,很明顯,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他們可以選擇用平凡的線條,不突兀的設計讓大眾喜歡;可以一輩子都在大眾或業主習慣的範圍內完成每棟建築。反之,他們也可以選擇另類的結構,材料和形式來挑戰大眾審美感與價值觀,發射出刺激以激發大眾更多的想像空間。或許就像庫哈斯在2004年出版,在前兩年的中國惹上風波的Content一書一樣。他可以正經八百地出一本正常的書,但他沒有。他的內文選擇用各種大小風格不一的字型組合,他的用色大膽,排版雜亂:圖表、統計、方程式、還有照片到處亂飛。庫哈斯瘋狂嗎?他或許會告訴你瘋狂的是這個世界。

是OMA 在英國第一次舉行的正式展覽,由去年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策展比利時展亭而得到無數好評的Rotor 主導策展。Rotor近乎以考古學的方式挖掘OMA辦公室裡大大小小的資料、舊物、文案、影像及模型,從中選出展覽的每件物品都有其存在於事務所內的理由,使觀者得以透視OMA的作品及其創作的深度、廣度以及其強勁生產力背後的工作內情。此次展覽表明一個立場:事務所就像建築本身一樣,有其混亂的過程。而這些混亂的過程也隨著每件優秀的案子改變。
吊滿扉頁的作品瀏覽架。
售賣 OMA 著作及限量版圖像的商店。
展館樓上主要展出近450件描述 OMA 過往及目前項目的展品,包括迪和查爾斯威利劇院(Dee and Charles Wyly Theatre)。

北京中央電視臺新總部大樓的模型和介紹,包括如何以四個簡單步驟從塑料切割出央視大樓的解析圖。
 展覽包括一間「秘室」,裡面的牆壁由 Rotor 一個月來從 OMA 辦公室搜尋出的廢紙所包覆(客戶和生意往來上的機密有被塗蓋),其中有email、有草稿、模型圖、拼貼、發想圖、素描、圖表…等等,讓OMA的思維一覽無遺。
首爾Prada Transformer展亭的表層樣板 。以及覆蓋羅斯柴爾德銀行總部大樓牆壁、印於布料上的畫作。

其他展品包括近期的康奈爾大學米爾斯坦堂;剛完成的比賽作品如洛杉磯布羅德美術館;還有被無限期暫停的項目如杜拜萬麗酒店。比較瑣碎的展品如庫哈斯致公司同仁規勸大家紀錄工作的手寫傳真 和OMA 合夥人 Ellen van Loon 的個人洞石收藏 。 這次巴比肯藝術中心西面入口有史以來首次向公眾開放,使展場可連接附近的高架道路。原先的出入口繼續開放,參觀者可自由穿梭及使用空間。 OMA之所以是今日的OMA,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就是負責研究分析的對稱機構 AMO。舉凡建築所能觸及的所有政治、人文、社會、經濟層面;甚至到媒體、可再生能源、科技、出版、時尚等等,AMO的任務是“客觀”的數據分析理性地歸納出OMA的設計方案。這次展覽也剛好碰上OMA在英國首批建築物的開幕,包括格拉斯哥的 Maggie’s 癌癥關顧中心及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總部。
電梯核心覆面研究(深圳證券交易所):這些裝飾花紋是由金屬削切工具-CNC  雕刻機用上下移動的圓錐形刀具,平行地雕刻溝槽 ,然後用金箔覆蓋整個表面,最後打磨。這樣只有凹槽內才有黃金留下。
 在預算普遍不足的情況下,Rotor 的策展能力受到很大的考驗。可以看見Rotor捨棄印刷精美的字卡放在牆上,而是土法煉鋼把一張張的說明用簡單的膠帶粘貼在地板上。
OMA討論中東的議題,慧詰的幾句話話令人玩味:
“把80和90年代的新加坡和中國加在一起得到的就是今日的中東” 
“這個世界開始漸漸失去可以從頭再來過的地方”
“新加坡,就是有死刑的迪士尼”. (本圖由OMA提供) 

建築的速度

十月二十七號, 大衛希艾萊特 (David Gianotten) 與曾成德教授討論建築的速度。 兩位演講者開場都拿速度的方程式(補方程式)作為引言。不過對於建築師來說,方程式裡面的距離換成了空間。建築的速度乃建立在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上。 在中國,因為經濟與人口的快速發展導致整體開發和施工的速度都快速上升。以深圳的帝王大廈來說,造一層樓只需要2.5天。美國和歐洲在2007年後的工程花費大幅降低。現在加上歐債危機,預計中國建造業將會超越各國。再看中國住宅,十年內增加10倍住宅量的誇張成長在都市計劃史上是頭一遭。另外從GDP成長率還有高鐵的發展都能發現中國以驚人的「速度」超越其他先進國家。都市計劃數據顯示,從現在到2030年,中國將產生400億平方公尺的樓面積,等於10個曼哈頓。營造業蒸蒸日上的情況也可從負面角度瞭解。大衛指出中國近年來的賄賂案有1/3都和工程營造有關。

在中國工作的OMA也必須跟上中國的速度。 被邀請參與深圳前海地區概念規劃國際咨詢的時候, OMA必須在短短5個星期的時間完成1600公頃的企劃案。在蘇州,OMA有 6個星期的時間完成4200公頃的整體規劃,同時還得探討研究先前6個蘇州整體規劃案的失敗原因。然而速度無法決定一切,OMA必須放棄規劃面(urban plan),而轉由策略面(urban strategy)來思考土地使用分區和自然環境保持的問題。在長春,OMA以扶持創意和設計產業做為都市規劃的出發點。大衛用北京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CCTV)和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 在紐約世貿遺址上的自由塔 做比較。約莫同時確定設計案的兩個項目在完工速度上大不相同。CCTV將於下個月的農曆年開幕;而世貿中心只有紀念碑在今年9月落成,自由塔要等到2013年的四月才會完工。由此可見中國建築速度之快。
中央電視臺施工狀況。CCTV 是一個反摩天大樓的摩天大樓。內部設置的公共參觀動線隨建築繞行,民眾可以進入CCTV ,瀏覽整座大廈以及眼前變化的景色,並且目睹整個媒體製作流程。民眾除了窺看電視製作過程外還能欣賞居高臨下的壯麗都市風景。OMA 的概念是一個沒有終點、環形延續的摩天大樓。因為環形所以沒有終點,這棟樓永遠都會是最高的摩天大樓。 

大衛說道,現今美國和歐洲的私人開發案越趨繁瑣,在程序上不夠精簡化。主導案子的不是建築,而是一道道的程序。大衛拿OMA在荷蘭鹿特丹的辦公室案子The Rotterdam和中國深圳交易所比較。二者皆為私人開發案,前者進行10年後才正要和後者進行4年多的工程同時完工。深圳證券交易所主體在兩個月前已封頂,立面也快要完成。 在中國,只要開始做立面,就可以開始裝修室內。幾個不同期的工作可同時進行。 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OMA總是有五個員工在現場監工,除了深信建築師親臨現場的必要之外,同時也得確保高速工作下的成果品質。

因為在競圖結束的五天前才受到主辦方的邀請,OMA的設計必須很簡單。交易中心的大樓底座擡升到40公尺高,由超過超過60公尺的懸臂樑支撐,成為一個懸浮平臺,內部形成挑高的大廳中庭,下方地面空出來的地方為都會廣場,供大眾使用。大衛指出,平臺若位於地面層會讓人有距離,且有固步自封的感覺,無法讓人親近。但是漂浮在半空的平臺加上都會廣場的設計讓大眾願意前來,使這個交易所成為市中心的中心。

速度不止影響建築,縮小視角的話,速度對於辦公室的傢具選擇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交易速度過慢可能影響投資者資金的流失。因此,OMA打造的辦公室除了設定挑高空間(讓現場不至擁塞),還特製了傾斜式的Z字形股市交易桌,讓所有螢幕一目瞭然,希望在更舒服的環境下能夠加速成交效率。大衛說這款桌子在別處證券交易所的詢問度很高!

大衛接著說到OMA在臺灣的第一個案子-臺北藝術中心。在歐洲,投資在公共空間的建築成本持續下降,在亞洲則逐年上升,從各國註重文化建築和建設便看得出來。 臺北藝術中心的困難度在於如何把城市性結合到文化層面。本案的基地位於士林夜市。OMA覺得要把富有強勁生命力和能量的夜市抽離此地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OMA提出保留夜市,並在其上方加上臺北藝術中心。這樣一來,在地的都市文化將與表演藝術同處一地,並可以互相對話 。OMA認為這樣「高文化」和 「次文化」的對談只有在臺北才能形成。

臺灣身為現今華人世界中言論自由度最高的國家,受到中國,日本,美國文化的影響有其獨特的多元性。OMA團隊在參觀士林夜市的時候發現小吃攤販的大煮鍋裡面分成好幾格,每格各司其職:燒甜不辣的旁邊炸豆腐,煮麵的隔壁燙青菜。如此高效率地使用不大的空間,靠著創意和變通性的生活方式啓發了OMA最後 「多元又可融合」的劇場設計- 包含三個相互獨立但又可結合的展演空間-戲劇廳、音樂廳、大舞臺,藉此找尋空間結合的新可能。

藉由這次的提案,OMA所找尋的是創新的文化空間。大衛說“最激盪人心的文化行為並不發生在劇院裡面,而是在公園或是工廠一類的地方;總之不是發生在特別為其打造的場地裡面。”為了這個案子,OMA和臺北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起合作的過程也讓建築師瞭解到不同使用者使用建築的的方法。

以往的劇場只能讓觀者看到局部的面貌,看不見後臺以及製作的一面。因此OMA再次置入公共參觀動線,利用手扶梯和電梯讓來了夜市,只是路過的人們也能真正地“進入”劇院參觀各處。可以在隔音牆的外面看排練室、後臺、化妝間、甚至是正在表演的舞臺等等,進而瞭解劇場的運作。臺北藝術中心其實更像一個位於夜市之上的機器。一些臺灣人不僅認同這棟建築的美感,認為它長得像皮蛋豆腐。大衛笑笑說身為建築師就是得承受負面批評。

接著大衛談到建築建設的決策過程,這和建築的速度有密切的關係。他拿中國的情況和英國做比較。中國的決策過程非常簡單-中央政府下來是省政府,然後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匯報高層單位並建議做法,再讓上級作出決定。建築師甚至知道所有影響決策的階級幹部。英國的決策過程大致相同,不過最底層不是地方政府,而換成了人民大眾,而這層介入巨大地影響了決策過程。大衛說,聆聽大眾聲音非常重要,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讓決策者失去魄力,猶疑再三,不敢放膽執行。

不過大衛提及自己一個與大眾工作的特別經驗。2000年在荷蘭東部城鎮Enschede(知名荷蘭Grolsch啤酒釀造城)的一間煙火工廠,發生劇烈的爆炸。1/3的城市遭到摧毀,所幸沒有生命損失。 雖是重大災難,但這次的意外給了Enschede一個機會讓大眾和建築師合作,創造一個新的整體規劃。 在沒有其他政府單位介入之下,大衛之前的事務所SeARCH和公眾直接合作,做出決策,並且告知政府相關人員怎麼執行。僅一年半的時間,大眾和建築師一起創造的整體規劃被通過。在每個人都必須發表自己的意見和願景。之後短短三年,市內三棟主要建築-文化,教育和商業中心陸續完工。女王前來開幕剪彩並對如此快速的效率致意。沒有繁複的程序,所有居民的意見也被整合採納,最後的三棟建築還也非常具有水準-大衛說,為什麼我們不多用這個方式來執行我們的建築呢?

這次的爆炸案帶來了都市更新的機會。大衛說中文“危機”二字告訴我們在危難的時候同時也是轉機。因此,或許我們應該把現在的歐債危機當作一個可以讓建築業改變的機會。與其想出更多繁瑣的程序來保護每個決策過程,或許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效法中國[筆者加:在決策過程上的魄力與行動力]。當然,他說他沒有任何數據或研究來支持他這番論點,這純粹是他自己近期的思考與感想。

曾成德教授接續了大衛的談話,並把觀點拉到臺灣。他指出與中國相比,在臺灣 、香港和東京的空間有限,建築的速度不取決於 “數量”,而在於“變化”。然而不只是建築,臺灣人的整體生活都圍繞在 “速度”上;看西門町的霓虹燈就知道。幾乎每個廣告都和速度有關。運動鞋,行動電話,電腦帶給我們更快的步伐,更快的手機上網,更快的轉速。曾教授討論的速度從建築拉高至整體的都市發展。

「七個城市 ,一個故事」是曾教授的演講題目。他以西門町短短105年間幾經建設、更新、重建的過程來闡述臺灣的建築速度。清末的臺北古城牆與西門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被拆毀,留下今日的中華路。臺灣光復後,隨著國軍撤退來臺,大批無家可歸的民軍進駐中華路旁的地段搭建臨時住宅, 欠缺管理之下逐漸演變成違章建築群,有如大型貧民窟。十年後的1961年,現代風格強烈的中華商場落成,西門町盛世非凡。然而隨著消費形態的轉變以及都市計劃,中華商場於1993年拆除,隨著鐵路地下化還有捷運的興建,現在的中華路變成了林蔭大道。這些世代替換下的不同面貌替臺北造就了獨特的現象。

曾教授也提到了大衛先前所談及的臺北藝術文化中心以及臺灣文化中的高速移動性(從夜市的案例也能深刻的體會出這點)。曾教授以摩托車在臺灣的現象為“速度”這個議題做了結束。臺灣現在有高鐵,許多人也有車,不過有時寧可放棄開車而改騎摩托車 ,因為摩托車比較“快”讓人到達目的地。論速度雖比不上高鐵和汽車,但摩托車的靈活度佔了絕大優勢。學會避開大家都走的道路,換走其他路徑。在這點上,曾教授認為OMA的處事模式和臺灣相當貼近,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在臺灣跑的這麼快的原因。

OMA 目前由七位合夥人 帶領,旗下約有280名建築師、設計師及研究員,於鹿特丹、紐約、北京及香港的辦公室工作。 除了Iyad Alsaka因故無法前來,圖為所有合夥人聚集一堂。最右為曾獲多個國際獎項(包括 2000 年的普拉茲建築獎及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的創始人雷姆‧庫哈斯。

《OMA/進程》於今年10月開幕,將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展到 2012 年2月19日,並有一系列的專題演講與活動。各合夥人都會發表演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巴比肯的網站上觀看錄影。網址是http://www.barbican.org.uk/galleryvideo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