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發表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發表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我的巴黎之家




文:楊思勤 Chris Yang ( Szu Chin Yang)
原文載於長榮航空機上雜誌EnVoyage2016年3月號, 本文為部落格修改版本。
無注明的圖片皆由onefinestay提供

小時候出遊,尤其是出國,總是很期待當地的飯店。不管去哪裏,只要看到燈火通明的接待大廳,乾淨透徹的遊泳池和準點提供的自助早餐便令人很滿足。飯店保護著旅客,令我們覺得安心。曾幾何時這樣的心境竟開始慢慢轉變。我們不再喜歡和他人有著千篇一律的相同經驗,在這個高度個人化的社會中,我們期盼在同樣一個城市中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驚喜,打造獨一無二的故事和回憶。 不管是遇到的人,吃到的美食,走過的小巷,我們自私地想在每處蓋上自己的行經印章,在地圖釘上更多足跡。越知道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越希望自己的一廂情願還是能在世界遺留下一點點什麼。

因此,許多人開始嘗試民宿、借住沙發或是交換住宿,藉此能在“在地人”的家中生活,去他們常去的餐廳中用餐,在他們巷口的小商店購置雜貨, 藉由這些活動讓我們更貼近當地生活,自己探索城市的脈動和文化。 只是,直接與屋主或房東交涉的過程總會碰到不甚流暢的時候,就算在住進之後,發現需要協助卻求救無門的情況。就算是利用Airbnb這樣有聲有色的平臺,其評等系統仍以群眾評分為主,缺乏統一性的評估機制。既想脫離飯店的環境,但又想保留飯店給予的便利和協助,似乎難以找到兩全其美的出路?

在2009年我們看見了轉機。Greg Marsh這位空中飛人某夜出差完後飛回倫敦,回家路上看見倫敦梅菲爾區一幢幢美麗的建築。這些住家不論在設計和藝術品位上都相當精湛,但卻缺少了最重要的愛和呵護。少了人的居住,無人欣賞和享受的房子顯得極為孤單。而這些房子的主人可能和Greg自己一樣,一年中多半都在外出差,或許也總是住在沒有靈魂的無聊旅館中。Greg看著看著,忽然有了靈感-何不在屋主外遊的時候,讓其他遠道而來的旅人或是商務人士能下榻在這些溫馨舒服的家中?正是這個想法造就了onefinestay。

onefinestay的出現代表一個全新的旅行住宿理念。它提供高端房源的短租服務,目前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和巴黎都設有服務。當屋主不在家的時候,旅客就能在網站上預約這些公寓和房子。所有的房源和屋主都通過公司專業人員的審核,無論是地段,內部裝潢,建築條件都必須不同反響,讓旅客既能體驗精品旅館的品質, 又能享受『家』的舒適。

以位於老鴿舍路(Rue Du Vieux Colombier)的這戶公寓來說,它坐落在巴黎歷史和人文風情濃厚的左岸-聖日耳曼德佩 (Saint-Germain-des-Prés)區。如果你是建築迷,你會發現這是棟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奧斯曼式(註1)的公寓。 走進以花崗大理石打造的玄關後便可看到許多巴黎電影都會出現的美麗迴旋樓梯。好在這裡也加裝了電梯,讓拖著行李的旅人不至於太過辛勞。 來到四樓,映入眼簾的是精心打造,整齊優雅的溫馨公寓。

老鴿舍路公寓 (c) onefinestay

主人愛好藝術,家中收藏了許多畫作,陳設的擺飾和傢俱高雅中帶有非洲和南亞的民俗風格。玄關旁的飯廳很是舒暢,兩扇大落地窗引陽光灑進,讓牆邊的超大透明玻璃櫥櫃閃耀出迷人光芒。數量極多的精緻瓷器,古典碗盤和杯具讓人愛不釋手,加上廚房一應俱全(缺少的電器如熱水壺和咖啡機也由onefinestay準備妥當),喜愛親自下廚的客人可以盡情大展廚藝。


(c) onefinestay

另一邊的客廳,天花板上刻有秀麗的花紋裝飾,木頭地板則是雋永的交叉魚骨樣式(harringbone),這些小地方讓建築維持百年來的別緻。主人應該很喜愛閱讀,除了各類藏書豐富之外,房內有不少閱讀檯燈,四個角落不是沙發就是躺椅,不用出門都能輕易花一整天時間在家看書也會無聊。來到臥房和浴室,可看到客房人員已將一切打理到非常整潔。 onefinestay提供的毛巾、沐浴用品以及床單、被套等都有優質旅館規格,讓旅人不必擔心睡眠品質。



onefinestay接待人員在客人下榻之際,會準備迎賓點心和飲料。簡單check-in確認住宿之後,便會交給客人一只 iPhone,讓客人能免費撥打境內電話並使用網路。更貼心的是,工作人會幫客人下載好多種實用的應用程式-如citymapper, google 地圖,翻譯和匯率兌換工具…等。 這裡面最重要的便是onefinestay應用程式-裡面列出所有關於下榻公寓的須知事項,從各種電器的使用方式到無線網路和保全系統,有任何疑問一查便找到解答。進入專屬地圖的選項後,公寓週圍所有的旅遊景點、超市、加油站、銀行一目了然。 另外,地圖上推薦的餐廳和咖啡店皆由本區的屋主所介紹,在地住戶的推薦令人放心。如果隨時還有其他需求,客人同樣能透過電話或簡訊聯繫 24小時的客服人員。

公寓的巷口便是地鐵站Saint  Sulpice ,去巴黎各大景點都相當方便,不過,對想放慢腳步的旅人來說,哪兒都不用去,聖日耳曼德佩這區最美好的活動便是晃遊。德國思想家班雅明曾為19世紀中後開始出現的城市新群種-「晃遊者」(Flaneur)著墨不少。對班雅明來說,晃遊這項舉動反應了人們對都市變化和發展的嚮往和好奇觀察,而巴黎正是孕育晃遊者的重要場所。大文豪雨果也曾在《悲慘世界》中寫到「凡人閒逛,巴黎人晃遊。」(Errer est humain; flânerest parisien)。姑且不論各作家對晃遊的延伸定義如何,但來到巴黎,怎能不好好體驗一下的悠閒漫遊的精意?

班雅明 (圖片來源

以自己的節奏和視角徜徉這座風情萬種的城市,不如一早就從公寓附近的有機市場「拉斯派市集」(Marché Raspail)開始。這個市集從Sèvres – Babylone這一站延伸至Rennes這一站結束,非常受當地人喜愛。每週二、三、日營業,從肉販到海產,手工藝品到手工肥皂應有盡有。順手在這裏採買小禮品可讓紀念品多一份真正在地的觸感。 結束後可沿著塞夫爾路(Rue de Sèvres)向東散步,經過公寓樓下再接到雷恩路(Rue de Rennes)便能看到許多主流商店林立。知名品牌如Camper鞋店, Longchamp包包到Le Creuset 鑄鐵鍋…等應可滿足想要購物shopping的心願。
          聖日耳曼德佩大教堂 (c) Chris Yang

等走到聖日耳曼德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時,你會明顯註意到城市的氣氛更熱絡了起來。才華洋溢的街頭音樂家在散發古樸韻味的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前大展伸手, 這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堂,著名思想家笛卡兒長眠於此,別忘了推開大門一窺數百年的風采。過了馬路,腳步向西走去,便是巴黎頗富盛名的2間咖啡館-雙叟(Les Deux Magots)以及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這裡是昔日存在主義學者沙特、西蒙波娃以及文人卡繆和羅蘭巴特經常造訪之地,如今依舊絡繹不絕。接著挑任何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都會帶你來到塞納河畔,你可以選擇直走過橋便是羅浮宮,或是續向東行便會直達歌德建築的輝煌之作聖母院。
 
(C) Chris Yang

巴黎,浮光躍金的巴黎,慵懶神秘的巴黎總是有那麼多故事等待慢慢挖掘。年紀越大,越發現自己拒絕當個旅人,任性希望能真正融入腳下這個城市的脈動中。不再汲汲營營地跑遍每個景點然後在驚歎中遺落遺失珍貴的感動。我們反而更願意自由地行走,翻翻河邊書攤上隨風飄起的舊書,聽時光流瀉的鐘聲與河水聲,踱步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藝廊、咖啡廳,然後拿出一把鑰匙,回一個雖是暫時,但此刻完全屬於我的巴黎之家,一個美好的家- one fine stay。

註1:
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是19世紀法國都市計畫師,獲拿破崙三世重用,主導了1850至1870年代的巴黎城市規劃。奧斯曼在此期間拆毀許多舊建築和老街道,但規劃保留了綠樹成蔭的公園和氣派宏偉的摩登大道。與此同時他興建了 4 萬棟新建築,創造了所謂「奧斯曼風格」的公寓。奧斯曼的「功績」褒貶參半,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定義了今日我們熟悉的巴黎樣貌,奧斯曼公寓的二樓最為顯赫,建築立面精雕細琢的程度最為精彩,並有一到兩個陽臺。 三樓和四樓較為低調, 五樓各戶的陽臺相連。 屋頂則規矩呈45 度角傾斜。

圖片來源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Split 斯普利特:皇宮庶居的前世今生



Text: Chris Yang
Photo: Chris Yang, Ernie Lew, Getty Images

原文刊登于長榮機上雜誌2015年一月號
Split: A Journey Through The Millennia, published on enVoyage (EVA Air's in-flight Magazine, 2015 Jan Issue)

線上閱讀:點這裡  Read this article online

斯普列特 (Split) 是達爾馬奇亞(Dalmatia)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克羅埃西亞第二大城,位於國土南部。斯普列特的歷史從老城區開始說起。的經驗令人難以忘懷,到處可見不同時期的教堂、神殿、皇宮遺址和幾百年來恣意加蓋,增建的民宅、商店融合一起。眼前可以是古老的城牆角塔,推開門順勢上爬居然可以見到掛著門牌的民宿。 這一秒沈醉於羅馬人登峰造極,千年不朽的磚砌拱頂,細緻雕刻,下一秒看到的是各式商店,提著公事包從家門走出來的居民,還有城牆上五花八門的晾衣陣仗。 時光交錯在斯普列特是稀鬆平常的小事,而這一切的演變該從何說起呢?

戴克里先宮殿前臨亞得里亞海,南北長215公尺,牆高21公尺,前臨亞得里亞海,南高22米,北高18米。共有16座塔樓和4座宮門(金門、銀門、銅門、鐵門)。中心有兩條11米寬的拱廊大道。宮殿前部為寢宮。沿海拱廊長160米,寬7.3米,可瞭望海景和達爾馬奇亞海岸。

西元305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 (Diocletian)修築多年的巨大堡壘型式皇宮正式落成。這是皇帝為自己退位後所預備的生活居所,工程浩繁,宏偉壯麗,距離當時達爾馬奇亞省的首府沙隆納(Salona)儘八公里遠 。其中最重要的建築莫過於他為自己修築的八角形陵寢,以雪白的大理石砌造而成, 1700年後至今仍屹立不搖。而這座城堡也成為日後斯普利特的城市基石。
八角形的聖多米努斯大教堂其實是最初戴克里先皇帝為自己準備的陵墓。皇帝是埃及迷,教堂前的古老的人面獅身雕像遠從路克索運來,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1500年。七世紀時斯普利特的主教將建築改為天主教堂,並於12世紀增建羅馬式樣的鐘塔。
Sv Duje 攝影 Ante Verzotti © TZ SPLIT

沒想到,退位後的戴克里先失去權勢,遭元老院指為罪犯,可謂抑鬱而終。龐大的宮殿在他去世後初期仍陸續作為皇帝和官員的別墅使用 。過了300多年,達爾馬奇亞地區被斯拉夫人和阿爾瓦人入侵,難民紛紛逃往亞得里亞海上的島嶼。這批離鄉背井的難民多年後重回本土,來到斯普列特,躲進已成廢墟的皇宮避難,並在此地定居下來。人們在宮殿周圍隨意加蓋房屋、工坊、商店和教堂,展開了後續一千多年的生活。斯普利特的古城區與戴克里先宮殿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現今仍有約三千多居民在舊城區中居住。

今日我們眼前的斯普利特老城中參雜了千年的建築歷史痕跡。深入其中像是進行一場建築尋寶遊戲。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帝國,奧匈帝國以至於上個世紀的共產統治,不同王朝的不同風格在各個角落,或發光,或隱晦,或被歌頌,或被修改。腳下的大理石板路被幾個世代的腳步踏到晶亮光滑無比, 是時間和世代的珍貴刻痕。

無論從東南西北哪個方向進舊城,都會抵達被列柱圍繞的皇宮中庭,這裡是舊城中心。想飽覽斯普列特過去的風貌,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在聖多米努斯大教堂購買套票,一次遊覽大教堂 (Katedrala Svetog Duje,Cathedral of St. Domnius) 、寶物室 (Riznica,Treasury) 、鐘塔  (Zvonik,Bell-Tower)、列柱廊中庭地下室 (Kripta,Crypt)和洗禮堂 (Krstionica,Baptistery)五個重要歷史景點。

 《圖說》建於西元5世紀的神殿後被改用成為為洗禮堂,正中央放置巨大的石十字浸水池。從鐘塔向下望可以看見白色的古老神殿今日夾雜在密度極高的後世建築增建群中。

從皇宮中庭向南面走會抵達壯觀的圓形天井,這是通往皇帝居所的門廳,最高處的芎頂當年曾以大理石覆蓋並鑲崁精緻的馬賽克,坍方之後形成今日屋頂透空的面貌。這裡現在是表演團體清唱『Klapa』的完美場地,圓拱讓合音產生美妙的共鳴,直通天際,總是吸引不少聽眾駐足。

除了遊賞古蹟之外,逛市級也非常有意思,舊城區有各式各樣的市級,從服飾,蔬果,雜貨應有儘有。由於臨海,海產豐富,盛產各種蝦貝魚蟹,在鐵門附近的魚市場可以買到當天最新鮮的海鮮。蔬菜方面,除了我們平日熟悉的紅椒和青椒,克羅埃西亞盛產白椒,滋味香甜,將白椒挖空, 中間鑲肉和米飯加以燉烤,是當地桌上常見的菜色。另外,黑色的墨魚燉飯還有義大利麵都是廣受好評的選擇。

  

斯普列特也是轉往克羅埃西亞和東歐其他美麗城鎮和島嶼的絕佳交通樞紐,近的來說可以往南前往杜布尼克(Dubrovnik);向西乘船到美麗的薰衣草勝地哈瓦島(Hvar)或是傳說中馬可波羅的出生地科楚拉島(Korchla)。 若有意遠行也可乘坐跨國渡輪至義大利東岸的安科納(Ancona)。 
斯普列特舊城年歲已高,被列為世界遺產,它沒有架起防護,讓人不得親近,反之,城市的脈動和人們的生活依舊不停地前進。這是斯普列特令人欽佩,也同時著迷的地方。 


--
1 戴克里先生前將龐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並採取四帝共治的統轄模式以易管理。 他的決定讓日後的羅馬帝國最終走上完全分裂的局面。 戴克里先所管轄的東羅馬帝國在他死後演變成為拜占庭帝國。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鬆餅節

遲到兩天的鬆餅節文章。刊登於這個月的長榮機上雜誌。 
昨天是Ash Wednesday, 復活節正式倒數40天。

對於英國,大多數人都有基本的認知,不過,您知道嗎?許多英國人會在春季的某一天大餤鬆餅,隔天額頭上會多個灰色十字,並且彼此詢問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要「放棄」什麼?

四旬期又稱大齋期,是許多信奉耶穌基督的教徒所遵從的節期,長達40天;開始的那天被稱為聖灰星期三(AshWednesday),在這段期間, 許多人以齋戒、施捨、刻苦等方式補償自己的罪惡,並且不得吃魚、肉、蛋、奶。為了怕家中的食材腐壞,在前一天,也就是被稱為悔罪星期二(Shrove Tuesday)的這天,除了要去教堂懺悔,人們會把雞蛋和牛奶混合麵粉,加上其他食材做成各式鬆餅吃掉,成了鬆餅節(Pancake Day)的由來。英國最知名的鬆餅節活動地當屬奧爾尼(Olney);相傳15世紀,奧爾尼一位婦人太專心煎鬆餅,忘了到教堂懺悔,等到鐘聲響起時才拿著裝著鬆餅的煎鍋慌亂趕到教堂,因而開啟了鬆餅賽跑的傳統。從1445年就開始舉辦的鬆餅賽跑規定參賽者必須拿著炒鍋賽跑,不能讓鬆餅掉出鍋外,並且至少在起跑點與終點處為鍋內的鬆餅翻面。

2014年的四旬期3月5日持續至4月19日。目前在英國,嚴格的齋戒已較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在40天內放棄某些享受,例如喝酒或抽菸,或不喝碳酸飲料、不吃薯條、不碰甜食、放棄看電視,也有平日嗜酒的人,將平常的飲酒花費捐給幫助戒酒的慈善單位。年輕人也會在四旬期與好友一起約定,立定放棄的事物,並且彼此監督。

---------
後記:
在前公司服務的時候,幾個同事第一次告訴我有關齋期放棄的事情。討論了很久,我和隔壁同事說好放棄薯條40天,但最有創意的當屬同事R說要放棄..... froth ? - 也就是卡布其諾上的那些奶泡!  不過我們在一個禮拜後紛紛破戒 XD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讓蔬食瓜果躍上舞臺 Grain Store: Food In Its Natural Glory


文:楊思勤 Chris Yang
攝影: Chris Yang, Ernie Lew, Amy Murrel 
文章刊登於2013年La Vie雜誌12月號
(c) Amy Murrell
今年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搬至國王十字(King’s Cross)後,隨之將有一些商鋪和餐廳路續進駐此區, Grain Store 身為打頭陣的餐廳之一已為此地設下超高標準,開張僅3個月後便得到米其林指南的推薦,連平日較清閒的週一的晚餐時間都高朋滿座,超過180位饕客在此用餐。

掌廚的大師倫敦人並不陌生,他是榮獲米其林一星的前四季酒店主廚 Bruno Loubet。 開設Bistrot Bruno和L’Odeon兩家餐廳之後, 這位法裔廚師曾有8年的時間遠渡重洋去到澳洲布里斯本,2009年在眾多美食評論家的滿心期待下回來倫敦,在‘潮旅館’The Zetter Hotel中開了Bristrot Bruno Loubet,摩登法式小酒館的菜色在他的演繹下廣受好評。但他的夢想還沒完全實現。
(c) Amy Murrell
“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大概長達20年左右,我希望開一個以蔬食為主的餐廳。”Bruno侃侃而談。 他的意思並不是素食餐廳,而是讓蔬菜,穀類,瓜果這些平常被大廚拿來陪襯肉類,配色裝飾的小兵小將躍升為餐盤上的最耀眼,最美味的菜肴; 而肉反倒成為點綴的配角。 “這個想法在20年前比較難執行,但現在我覺得是個對的時機,因為現今不管在健康或環保議題上都有比較支持少食肉的聲音。” 

Bruno傾向使用當季蔬果穀類。 不是產季的食物價格昂貴不易獲取他不會勉強,他註重選擇在地食材,隨時調整菜單。如能在英國本地買到就絕不千里迢迢運送過來增加世界碳足跡 。Grain Store的菜色看似簡單其實內容深奧。 除了常見的洋蔥、南瓜、茄子之外,平時在臺灣比較少見的防風草根(parsnip)、甜菜根 (beetroot)、 韭蔥(leek)、朝鮮薊(artichoke)等都是營養價值豐富又美味的食材。Bruno也打破英國人對於‘蔬菜很無聊’的印象,一道菜色中展現不同料理方式的奇幻味覺組合讓我們嚐到腌漬的酸嗆 ,熬煮的甜,涼拌的鮮脆,烘烤的軟綿。 芽豆沙拉是Bruno驗證自己對於烹飪和飲食的最佳體現。 盤底鋪以味增入味的茄子泥,再來撒上新鮮的各類芽豆和瓜籽,以檸檬酥炸的小雞皮點綴再擺上馬鈴薯薄餅乾,是充滿層次,質感豐富的一道前菜。另外,菜單上的酥炸蘑菇中填的松子餡濃郁芬芳,放在松葉上擺盤香氣四溢,咬下一口好像嚐到一小塊森林。
滋味細緻清爽的芽豆沙拉 (c) Ernie Lew

還有,還記得健康教育課本裡的食物金字塔嗎?最下層也是最為人體需要的五穀雜糧在名為Grain (穀類) Store的這家餐廳當然更少不了。 餐廳的特色餐點藜麥石榴豬肉燒和紅豆巧克力蛋糕若沒有藜麥和紅豆的撐托將大為失色。Bruno的菜色都帶有芳鬱的香氣。 看得出來他在僅有盤子大小的世界中仔細思考如何讓食材們相互補助,相互引出對方最好的味道。

    左上: 紅豆巧克力蛋糕佐薑汁冰淇淋  
    右上:藜麥石榴豬肉燒,外覆玉米葉  both photo: (c) Chris Yang

Bruno的餐飲哲學同樣體現在他的餐廳經營上。腳踏實地,誠實直接的個性令人難忘。他不像部分星級廚師戴著高帽負責監督,他和最年輕的助理廚師一樣穿著白t-shirt和藍白圍裙在廚房中和大家分工。開放式的廚房沒有高臺或玻璃阻隔,煎煮炒炸都在客人眼前動作。神奇的是居然沒有什麼油煙,更沒有抽油煙機呼呼作響。 

“我希望來到這裡吃飯的客人會覺得他們真是我的客人,好像到了我家用餐的感覺。他們可以看到我在做什麼,我不想隱藏任何事情。”
發現主廚Bruno在哪裡了嗎? (c) Chris Yang
盆栽放在洗菜的不鏽鋼漏網裡面,菜單捲在不鏽鋼量杯中。成對的胡椒鹽巴罐Perflex Mills 和懷舊水杯分別來自廚具品牌Divertimenti 和Duralex 。(c) Amy Murrell

 Bruno的餐廳設計一如他的菜色,沒有浮誇的擺盤裝飾,乾淨清新,豐富有趣。 所有餐椅雖都是白色,但被打散重新拼裝過,呼應Bruno追求多變,打破印象的思考架構。桌面是代表自然的原木,表達Bruno講求使用新鮮食材的訴求;餐具和器具則選擇不鏽鋼材質,體現洗鍊和工藝感。
店內沒有花朵,大部分的裝飾品都是廚房中隨手可得的鍋碗瓢盆。不同金屬材質和顏色三三兩兩放在一起別有風味。(c) Amy Murrell
(c) Amy Murrell
(c)
 (c) Chris Yang
週一的倫敦夜晚,Grain Store人聲鼎沸,Bruno說到了週末更是熱鬧,連吧臺都坐滿用餐的客人。這間餐廳是Bruno的小小革命。他很高興有這麼多人願意跳脫出‘菜配肉’的框架,支持給蔬菜、瓜果、穀類更大的發展空間。喜好肉食的讀者若剛好倫敦,請你也來參與Bruno的革命,給自己愛上蔬菜的機會。

主廚Bruno (c) Amy Murrell

餐廳地點:
Grain Store
Granary Square
1-3 Stable Street
London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台北村落之聲-駐站作家




七月開始, 我為都市更新網站<台北村落之聲>開始撰寫文章.
將陸續在網站中的城市觀察筆記中發聲一年.

寫下這些文字的今天才和研究所時代的教授見了面, 為未來的文章做準備.
一切像回到2007年的夏天, 只是現在在倫敦生活5年多後, 經歷種種瓶頸,
更知道自己要寫什麼, 方向在那裡.
講話變得直白(或是白目?), 訪談比原本的更加精要.
都市更新的更新二字在倫敦, 似乎變成取得建案執照的利器, 大家都愛這個詞兒
而到了落實建築的時期, 究竟有沒有被大家注重是另外一回事情
老教授著青綠色長褲, 涼鞋, 背包, iphone, 在我旁邊捲煙, 我們在大太陽下回顧英國多項都市計畫的重要大事.

談談你對都市更新的願景呢?
現在很難, 他說
從來沒有比現在的困境更令人失落.

但他仍是振作起精神趕去下一個會議, 沒有放棄, 盡他的責任.
他知道那是他的責任.

很多人不知道

-------------------------------------------------------------------------------------

這裡可以看我在<台北村落之聲>的第一篇文章:

倫敦可茵街 (Coin Street) 再生的社會力量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2012 奧林匹亞 耀眼倫敦

原文載於長榮機上雜誌Verve 2012七月號
撰文/攝影:楊思勤
圖片提供:LOCOG, Anderson Terzic, Getty Images, Pax Nindi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倫敦,香氛之旅



原載於2012年5月長榮Verve 機上雜誌

作者:楊思勤
協助採訪: 原流學堂 (YuanLiu School )、聖潘卡斯旅館(St Pancras Renaissance Hotel London), 海爾診所 (The Hale Clinic)

氣味是把神秘的鑰匙。 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瞬間聞到的氣味可以刺激大腦,開啟過去的種種體驗,帶來片片回憶。談到香氣,不管是香奈兒精心調配的五號香水,或是徐四金筆下偏執瘋狂的的天才調香師,大家想到的是花都巴黎。不過真正把香氣正式推廣到醫療層面的城市,一定要提到倫敦。

 英國向來是培育優質花精,精油的芳香王國,不論是街頭巷尾的藥妝小店,百貨公司的保養專區或是旅館內的spa中心,都提供服務多元豐富的芳香療程。來到倫敦的讀者不妨趁旅遊之際,放慢腳步,舒緩作息, 享受一場芬芳的心身靈饗宴!

芳療歷史

「芳香療法」或「香薰療法」,是指藉由芳香植物所萃取出的精油做為媒介,並以按摩、泡澡、薰香等方式,經由呼吸道或皮膚吸收進入體內,藉以調和精神與增進身體健康的一種自然療法。起源於古埃及、中國、希臘、印度文明,近代則盛行於歐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芳療師透過吸嗅法釋放病患的記憶與情感,在精神和心理疾病上有了成功的臨床經驗。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生化技師、醫師、物理治療師和美容師都積極投入植物精質油和芳香療法的應用和開發研究上。1950年代,倫敦的保養專家馬格利特‧摩利(Marguerite Maury)首度針對病患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癥狀選擇適合的植物精油進行芳香療法,結合按摩,讓芳香療法有了新的轉變,不僅在英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並將觸角擴展到輔助醫療和整體醫療上 。1985年,英國官方結合在芳香療法上學有專精之專業人士創立了國際芳香療法治療師學會(簡稱IFA),是目前芳香療法組織當中最大,最權威的機構,長期以來引領著芳香療法的國際化發展。 許多取得IFA專業資格認證的從業人員也都活躍於醫學領域。

不只是香氣而已

聖經上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說中了現今負面心理影響生理所造成的諸多文明疾病。研究證實,現代人缺乏運動和疏壓管道,爾後更過度依靠或濫用成藥,加深身體的負荷。海爾診所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經由多元化的療程和課程,達到預防身、心、靈疾病與保健的功效並且提供大眾在接受正統醫學治療之後的輔助治療選擇。

皇室也是座上賓的海爾診所

海爾診所是世界上頗具權威的輔助療法中心,成立於1987年。診所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套醫學系統是全知全能的,應該各取所長,因此倡導整合醫學的概念。這裡提供上百位正統醫生和輔助診療醫師執行六十多種不同的診療,包含一般常見的門診如牙齒保健、營養咨詢,也包括了草藥學、中醫、太極和瑜伽的課程/療程,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芳香療法。 早起成立的時候,正統醫學對海爾診所的輔助療總有許多批評,但是查爾斯王子以及皇室家族對輔助療法的支持讓大眾更為信服。許多名人都曾前來海爾診所-從英國女王和女王母親、已故的黛安娜王妃、影星李查吉爾和凱特溫斯蕾…等 。

藏在古老旅館中的香氣

在倫敦想前去巴黎的長榮旅客,不妨選擇到聖潘卡斯車站搭乘快速又舒適的「歐洲之星」列車。在等車的時間,不妨踏進連接車站的聖潘卡斯旅館,不僅可以一窺倫敦最富有浪漫風情的老旅館,也能順道享受飯店為忙綠旅人所安排的香氣舒壓之旅。


聖潘卡斯Spa會館精選兩種適合忙綠現代人的精油按摩療程。 第一套精油包括摩洛哥堅果油,印度芝麻油以及橄欖油的混合精油主要功能在於加強皮膚保濕,提高修復皮膚並留下滑嫩的觸感。在香味上,它帶有肉桂 ,尤加利樹和香柏樹的香氣,舒緩人心。含有豐富維他命E又深具抗氧化功能的摩洛哥堅果油能幫助活化皮膚細胞,預防皮膚老化。芝麻油不僅在食用上的營養價值被各方科學家所讚賞,在外用方面,西方將芝麻作為藥品及化妝品的基礎油,重要性與花生油、橄欖油相似 ;東方則將芝麻油做為按摩油,具有強化皮膚角質層的功效。加上橄欖油的成分來按摩可以軟化肌膚,促進血液循環,維持皮膚健康的滋潤光澤 。這份精油可以搭配摩洛哥泥漿面膜使用。
 

聖潘卡斯Spa會館由位於地下二樓的老廚房改建而成。原來建築內的瓷磚俱有特殊的阿拉伯與中亞風格。按摩泳池還有舒適的休憩椅消去旅行的勞累。

另一份特調精油是芝麻油、印度苦楝油和乳香精油調配而成, 能幫助心情舒緩,軟化皮膚角質。具有修復能力的印度苦楝油有殺菌功能,對於皮膚膿皰和過敏癥狀能有效抑制。乳香精油能夠緩和焦慮,放鬆肌肉。乳香精油也有活化細胞的功能,賜予老化皮膚新生命 。 精油中添加香草和荳蔻香氣,配合阿輸吠陀(印度傳統保健養生醫學,原文意思為 “生命的科學或智慧“) 的按摩手法為勞累的旅客身體與心靈提供了平衡、淨化與再生。

在英國, 芳香療法已經受到一些正規醫學單位的認同,例如麥客米蘭癌癥中心以及隸屬於英國健保體系下的紐尼頓的喬治愛里特醫院。此院將於下個月六號至十二號和國際芳香療法治療師學會共同推廣孕婦在妊娠晚期可以使用的芳香療法,幫助孕婦們減少不適。堅定的信念讓英國的芳療業者對自己執業的水準與要求充滿熱情。據國內芳療機構原流學堂所述,海爾診所每位執業的治療師必須接受嚴格的面談,確定他們不但俱有專業資格,同時也都是時時心懷正面能量的人-治療師必須懂得維繫某種和諧的氛圍,並且喜愛不斷地學習精進,不論是外在或內在的領域(YuanLiu School, 2012)。

無論如何,學習如何疏解壓力,以及情緒管理都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功課。不管是註意飲食營養、生活作息,或是在旅遊途中替自己安排一席芳香按摩,一套瑜伽,一場慢跑或一杯花茶,讓我們學習舒緩緊繃的神經,徜徉在自在的情懷中,沈澱,休養。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聖潘卡斯,旅人的百年記憶



文:楊思勤
圖:楊思勤、 St Pancras Renaissance London Hotel
原載於La Vie 2012年 四月號

倫敦的聖潘卡斯大飯店有如落難的公主,自1935年歇業後日子裡總是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除了偶爾在電影和音樂旅影帶中出現 (例如辣妹合唱團成名作Wannabe即在此拍攝-見本文最後MV)。這座被英國桂冠詩人約翰·貝傑曼形容為他擔心因為「太美、太羅曼蒂克而無法生存」的旅館命運多舛,曾經成為鐵路公司辦公室和員工宿舍,三度遭到轟炸,並多次面臨拆除命運,如今在建築師和古跡修復師的幫助下,如今公主拭去身上塵埃,再次披戴霞服冠冕,重現以往的風華絕代,令人驚艷。


 
建築外部的歌德復興風格和古典精緻的室內設計令人嘆為觀止。

工業革命和蒸汽機的發明造就了英國的大鐵路時代,而大鐵路時代創造了聖潘卡斯車站和今日旅館的前身-中英格蘭大飯店。 當時的聖潘卡斯車站是中英格蘭幹線於英國西南部的起始站 。車站完工的前三年,鐵路公司決定在車站旁興建同名旅館。競圖案發出後,由喬治·葛伯·史考特(George Gilbert Scott)以歌德復興式的設計從其他十件設計案中脫穎而出。

中英格蘭大飯店於1873年開幕。飯店內的裝修氣派鋪張,富麗堂皇。隨處可見精巧的裝飾、雕花和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的蔚為風尚的宮廷藝術。為了展現老家「富可敵首都」的潛力,建造飯店的所有建材都取自鐵路公司老家的英格蘭中部地區。這是中英格蘭鐵路公司對世界的炫耀, 除了使用當時先進的防火建材之外,飯店在大廳加裝當時稀罕的旋轉門,每個房間並設置私人火爐。建築總體共使用了60萬塊磚、重達九千噸的鐵工以及十四種不同的花崗和石灰巖石材。重金打造的成果體現了英國鐵路時代的全盛時期。1873年至1911年間,她更是全英國最高建築。 貴族作風濃厚的中英格蘭大飯店每天有僕人和管家提著臉盆、浴盆、痰盂和夜壺到各客房中伺候客人,三百間客房只有八個房間附私人浴室。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遊客寧可選擇附私人衛浴的旅館。中英格蘭大飯店的衰微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逐為顯著。當時英國經濟萎靡,飯店所需的整體維修和經營費用過於龐大, 終於在1935年歇業,改作為鐵路公司的辦公室。 到了1960年代,使用聖盤卡斯車站的列車寥寥無幾,夾在附近兩大車站(國王十字和尤斯頓)之中也顯得多餘,部分民眾提議拆除聖潘卡斯車站和飯店 。向來鐘情維多利亞建築的詩人約翰·貝傑曼到處奔走,集合一批為老建築發聲的學者,呼籲大眾重視歷史建築在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貝傑曼的努力沒有白費,聖潘卡斯車站和飯店在1967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正式受到保護 。

中英格蘭大飯店的走廊寬敞,
維多利亞時代的仕女們就算身著華服大裙也能舒適地行走於其中。

1985年,因為飯店防火設施過於老舊不達標準,鐵路公司辦公室撤出。人去樓空的建築一直到九零年代中期才見復活曙光,一項綜合高級住宅和五星級飯店的重建計劃在1996年被英國政府通過。雖然過程波折,最後業主確定為英國知名建商曼哈頓·羅夫特,飯店經營者則為萬豪國際集團(Marriott Internal, Inc)。2005年包括建築師,古蹟修復師,工程師,承包商和室內設計師的團隊 正式動工。建案內容包括:

1. 修復/復造飯店內七處英國古蹟署特別指定保護的歷史遺跡 (*見附註)
2. 修復/現代化飯店內的38間歷史客房
3. 將飯店頂層四樓的房間改建成67間高級公寓(預售開始後一個月內就全數售出)。
4. 將原半室外的計程車攔車處改為新的旅館大廳
5. 在飯店後方增建較為平價的207間普通套房
6. 利用原有和拓建空間設置會議室,宴會廳,俱樂部和Spa會館以符合飯店經營需要
由先前計程車攬車道改成的旅館大廳 

修復後的兩間歷史餐廳-上:葛伯史考特餐廳(The Gilbert Scott Restaurant),由英國米其林名廚瓦倫因(Marcus Wareing) 坐鎮;下: 售票大廳餐廳 (The Booking Office Restaurant)。

對照: 兩間歷史餐廳原貌-上:葛伯史考特餐廳(The Gilbert Scott Restaurant)
下:售票大廳餐廳
今昔相比:英國第一個讓女性公開吸煙的「仕女吸煙室」




修復/現代化後的歷史客房 

七十多年來,飯店被破壞的區域數不勝數-就建築內部來說,鐵路公司在辦公期間重新粉刷了飯店內部,許多美麗的壁紙和維多利亞時代匠心獨具的裝飾因此埋沒於白漆之下;而建築外部則在二戰期間遭到德軍大規模轟炸。 飯店修復過程中困難重重, 因為是一級古蹟,建築師不能隨意因施工需要就在牆上鑽洞、挖開天花板或地板以設置管線。再小的環節如:油漆顏色、壁畫、壁紙花紋、門把、玻璃雕花窗…等都必須在英國古蹟署的監督下仔細考證後修復; 無法修復的部分則必須依歷史紀錄和年代考證重新複造。

透過此案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當局在建築保護和活用上的堅持與智慧。 連在歷史客房裡面的廁所都是在工廠預鑄好的「單位」,由怪手從客房窗戶內「裝」進來。如此一來,就算飯店日後歇業,廁所也能在不破壞歷史客房的情況下輕易撤出,還客房原本沒有廁所的歷史面貌。
在原本沒有廁所的歷史客房中「裝」入新的廁所單位

聖潘卡斯車站和飯店的修復整建工程分別於2007年和2011年完成。身為歐洲之星列車 的倫敦起始站,聖潘卡斯車站在未來的幾年間也將接受自荷蘭和德國發車的高速列車來此停靠。這將為飯店迎來更多旅客。一百多年後,這棟美麗的建築將要見證的,是下個鐵路黃金時代。



業主/開發商: Manhattan Loft Corporation
承包商: Galliford Try Plc,
建築師: RHWL Architects
古蹟修復建築師:Richard Griffths
室內設計: GA Design International. 

附註*飯店內被指定保護的歷史遺跡包括:中央大梯廊道、仕女吸煙室、仕女吸煙室廊道、售票大廳、葛伯史考特歷史套房、葛伯史考特餐廳和酒吧。

最後,回味我高中一年級時出道的辣妹合唱團帶來的成名作Wannabe! 可以看到1996年的聖潘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