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0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0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我的, 你的, 香港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life in Hong Kong is shaped by the pervasive legacy of its housing estates--vast, generic arrays of uniform, standardized...the repetitive buildings (201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筆記)

香港最近在打造的一個文化區叫做西九文化區. 庫哈斯領導的OMA事務所也參與了其中的規劃."西九"二字本身沒什麼文化意涵, 放在"文化區"三個大字前很諷刺, 庫哈斯理想是完成好好打造這個區塊, 用這個諷刺反諷, 讓大家知道香港不再是文化沙漠.
西九區詳細計畫內容可以連結這裡.

關於香港, Rem Koolhas說了下面這句話:
"Is the Cantonese language in itself an insurance policy against the progressive loss of character?"
面對被殖民的過去, 大中國的未來, 香港的定位在哪裡? 是進入中國的一個跳板? 是通訊商務的一個節點? 身為一個緩衝它游刃有餘. 身為一個都市它還算氣派. 身為一個文化, 我認為它的前景比我們想的都好.

香港的生活環境在2010年的威尼斯建築展中被濃縮至 '食衣住行'四個字. 策展人杜鵑邀人思考城市內的各種日常決定--吃什麼, 穿什麼, 住什麼, 去哪裡, 怎麼去--加以重新想像與延伸擴展.  城市的發展取決於這些決策的過程與結果.拿春秧街發展的型態來說:

春秧街=市場
決策過程: 對香港人來說, 論吃, 講求食物最新鮮, 論交通/效率, 講求又快又方便.
決策結果: 街道兩側裝置可靈活拆卸的流動建築--點,線,面組成, 具有儲藏, 保護貨物, 展示三種功能. 人流不斷, 車水馬龍的同時, 香港人沒有放棄路面電車. 它們還是得跑, 北角電車總站也還在那裏.

然後就是這樣的景象:
經濟運作, 文化實踐, 居民的行為規律和決策本身互相影響. 在人民角力政策下的產物是最有趣, 也最有生命力的都市規劃. 



第一張圖片來這裡
最後一張圖片來自這裡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威尼斯 Day 1 2010/10/09


第四次來義大利, 每次來都只去一個地方.
08年的五漁村西西里,  09年的佛羅倫斯,
今年來威尼斯看建築雙年展.

頭痛整天, 風吹的, 還是近30歲才會發的毛病?
走了整天, 和這城市仍在培養感情,
似乎看不見城, 總是看著人,
每個人頭上頂著一團氣,
慾望發出來的氣場-- 重吃喝, 看景點, 查地圖, 趕火車
這些氣讓我看不到威尼斯, 直到夜晚

酒館內吃了沒精神的幾樣小菜, 醃肉丸, 炸米糰, 軟冷鬆弛的蝦
喝苦味滿杯的紅色campari

調酒的男人, 調戲我們的男人
義大利的男人南來北往都剩一雙誠摯渴望的眼神
嘉年華時, 酒酣時, 歌唱時, 抽菸時
抱抱你, 親親你, 撫弄你的肩膀和腰
情感多的像漲潮河水, 拍濺上岸, 濕你的腳

終究會把這城淹沒

威尼斯的節慶不曾停止, 店員宿醉了幾個世紀
夜的河畔鬼魅蕩蕩
身後老有狼蹌的腳步從石橋上奔來
誰來追債一般

眾水道水巷, 病菌肆虐
蔓延一路的幽暗思緒
繞來繞去回到一樣的街口
威尼斯到底要帶你去哪裡?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Anton Garcia-Abril & Ensamble Studio - Balancing Act




跨過稍嫌做作的雙年展影片後 (妹島出來乘eco車徜徉), 迎接眾人的是 Anton Garcia-Abril & Ensamble Studio的作品Balancing Act. 巨大的I型柱狀物疊起在另一根上, 左上方的石頭似乎加諸壓迫, 右方卻又好像只靠著彈簧撐起. 給人不勝負荷的壓力. 很有震撼感的作品.

展覽: 威尼斯雙年展
展場: 軍火庫 Arsenale
時間: 2010/10/11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雲端


建築師原來的想法應該是讓人有置身雲霧中的神仙感, 不過怎麼樣看都比較像三溫暖的蒸氣室. 建築師設計把空間分成上, 中, 下三層:

上層: 37度C/ 60% RH (熱, 乾)
中層: 也就是雲層: 25度C/ 100% RH (暖, 濕)
底層: 18度C/ 40% RH (涼, 乾)

RH是什麼我還沒研究出來. 
以村上春樹的語氣, 應該會說 "雲這回事, 果然還是希望會有飄在半空像棉花團那樣的呀"

Photo by Chris Yang
Project: Cloudscape by Transsolar & Tetsuo kondo Architects 
Place/地點: La Biennale, Venice 2010 威尼斯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