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當季裕棠詮釋瑰麗 Rosewood Hotel - by Tony Chi



去年九月走了一趟季裕棠(Tony Chi) 在倫敦Holborn設計的Rosewood Hotel。
一進大門驚訝發現,旅館建築原身竟是以前的客戶 Pearl Insurance 。
(旅館養了一隻黃金獵犬,名字就是Pearl,
當天去是禮拜六,她已下班所以沒能見到。)
從這麼美麗的大樓搬到金融城和別人都差不多的辦公室實在有點可惜。

旅館很精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季裕棠一貫的華麗之外,
老建築中被保存下來的綠色大理石樓梯氣度相當輝煌,近乎大教堂之姿,

新舊都好,都很氣派,就是感覺上有點斷層。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磨石子情節

磨石子 terrazzo是我從十多年前就很喜歡的素材,
(是一種東南亞戰後發展中國家小朋友特屬的鄉愁?)
大切面,細切面,鑲金邊,鑲銀邊的,我真是照單全收。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想有這種回憶。
尤其想到灰僕僕的學校或是慘淡陰溼的公寓樓梯間。

今年在倫敦看到兩個樓梯案例皆使用磨石子作為主要建材,各有千秋。

Tate Britain 美術館的新樓梯,建築師是Caruso St John
圖片來源: 這裡
圖片來源:這裡


See Swee Hock 圖片攝影: Chris Yang / Ernie Lew

倫敦政經學院新完成的 See Swee Hock 大樓
這是本年Stirling Prize的最後決選名單之一, 建築師是 O'Donnell + Tuomey 
這裡的樓梯我認為做得比Tate Britain純粹,又夠有個性
Tate Britain 樓梯的照片看起來很精緻迷人,
但實際感覺起來就是沒有See Swee Hock這裡有張力。 
建築還是必須去現場才能得著真實的感受。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阿波羅大廈 Apollo Building - Taipei

One of the buildings that is very close to me when I grew up in the late 80s and early 90s.
Apollo Building.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middle class modernist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aipei.  I took the photo above in the summer of 2012. 

Photo credit / source TMA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戰後現代建築落寞(共產篇)


The PKO Rotunda bank in Warsaw 來源
 Hotel Praha 來源
 Hotel Praha來源
Hotel Praha 來源

對於戰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我總懷抱許多情感。
我喜歡它們堅固的意向,剛硬的意向,
就算有曲折的弧度也是行得正,坐得直
沒有扭捏做作的姿態。

太平盛世之下的現代主義,有些過於譁眾取寵,好像總是缺少某種精神。
--------------------
英國金融時報的建築主編Edwin Heathcote 月前在英國建築師週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為歐洲各國命運岌岌可危的社會主義風格建築發聲,希望解救它們持續被拆毀的厄命。Heathcote雖憂心,卻也指出最近有一股憧憬過去社會主義美好的潮流-Ostalgie。

東德情結(德語:Ostalgie)原指的是對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懷念。Ostalgie來自德語中Ost(東)和Nostalgie(鄉愁)兩詞。現在也被用來指對東歐共產黨國家社會主義體制生活的懷念。此現象在原波蘭與前蘇聯地區尤為明顯。
Moszkvar Ter, Budapest 來源
布達佩斯的Moszkva Ter (現稱Szell Kalman Ter) 地鐵站出口前景堪憂,可能將被拆除,布拉格建於1970年代的Hotel Praha(早期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員和政府官員所使用的飯店)已確定拆除。 俄羅斯前衛建築師梅尼可夫(Konstantin Melnikov)的自宅雖被是國際公認現代主義中結構主義的代表作,一樣因為複雜產權問題而遲遲無法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維修,日漸凋零。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築多位於中、東歐等國。由於它們建立於蘇聯共產執政時期,部份民眾和後來執政的右翼政權(例如匈牙利和波蘭)對它們頗為反感,這些建築令他們想起過去被外來政權壓制的生活; 與其保留這些建築另作他用,直接搗毀重建不僅節省成本,也能抹滅不愉快的歷史。傷口太新-Heathcote這麼形容, 人們還未能原諒或忘記共產形式建築背後的國仇家恨。 不過對於九零後的新一代來說,因為沒有切身之痛,反而能寬容地願意保留共產主義的歷史痕跡。 例如藝術家Ilona Karwinska 致力收集波蘭境內共產時期的霓虹設計與招牌,藉此窺探灰色過去中的斑斕亮點。 時間若能沖淡一切,更多深具意義的建築或許就能被保存下來。

延伸閱讀:關於共產主義下的建築故事可察看芝加哥大學最新出版的Soviet Modernism 1955-1991: An Unknown History 和Holidays After the Fall: Seasid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Bulgaria and Croatia.


*上述新聞評論刊於2014年3月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本文補充其他照片和文字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It's All About ME



文:楊思勤 圖片提供: ME Hotel
刊登於2013年10月La Vie 雜誌 《旅人之館》專欄

寫得意猶未盡的ME Hotel, 還想再更針對建築的描述在建築雜誌上寫一篇。
今年一路忙碌,每月國際新聞編輯能按時交稿便已偷笑,
剩2個月便要送走2013,希望年底前能再孵出幾篇專文。

---


如果你是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的粉絲,那你不能錯過他在英國的第一個旅館作品-甫於今年初開幕, 位於倫敦國王學院附近的ME Hotel。

西班牙酒店品牌Melia旗下的 ME Hotel靠近倫敦科芬園(Covent Garden),飯店原址是1903年開幕的Gaiety Theatre。和Strand(河岸街)上面其他百老匯劇院一樣曾笙歌不斷,熱鬧非凡。 十年之內,劇院後方的餐廳和旅館由馬康尼公司(Marconi Company)買下, 成為倫敦第一個商業廣播發射站, 之後更是BBC 的第一個廣播中心。隨著劇院歇業,二戰侵襲, 1958年劇院終遭拆毀。六零年代這裡興建起一辦公大樓, 是花旗銀行在倫敦的重要據點。

福斯特設計過許多劃時代的建築,暱稱黃瓜的瑞士再保大樓、德國國會大廈、香港赤臘角和北京首都機場等,都是屬於大規模、甚至國家級別的建設項目。身為建築大師,福斯特不止可以設計出在視覺上令人震撼的作品,在人性層面也能兼顧最小的細節。福斯特面面俱到,手法卻又不著痕跡,一氣呵成。若我們將設計尺度從城市,建築到生活起居逐一縮小,ME Hotel可說是窺看福斯特對於演繹生活設計、設計生活的最佳範例。

來到ME Hotel 門口,沒有穿西裝的保安人員或帶禮帽的門房正經八百地對你致意,反而由身著灰色線衫、打扮輕鬆的兩位男士引領我穿過大門進入飯店。少見的是,Me Hotel的接待大廳不在地面層,客人必須搭乘電梯到達2樓辦理check-in。電梯一出來,經過一小段昏暗的走廊,有點像走進戲已上演的劇院中。隨著腳步移動,四周突如其來幾道光芒隨即撲來身上臉上,擡頭一看,頭頂上居然是個小天窗,夏末的陽光瀟灑地闖進我所身在的一個幻若金字塔的空間中。環視四周,晶瑩潔白的三角形大理石閃閃發亮,它們個個排列整齊,一路飛聳上天。

每位訪客check-in完後意猶未盡地在這個空間內漫步, 不知聲波是否因為在特殊造型而被削弱,或是大家自然而然變得輕聲細語,此時倒不像在劇院,反而更像在座教堂,靜謐安寧。在這個金字塔中,心情慢慢得到溫柔幽靜的釋放。

Melia集團打破國際慣例,從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乃至傢俱選擇,都由福斯特本人親自參與構想與親選。從裡到外,不假別人之手。

ME Hotel 的客房位於接待大廳樓層之上,157間客房, 分為8種房型。電梯到達每個樓層後, 一打開門便是由下而上延伸的傾斜金字塔牆面,大理石顏色換成了對比黑色,搭配黑色地毯,延深了最初的劇場感。大理石牆的上下方透出銀白色光線。 傳統旅館的長廊總是永無止境不斷延伸,幾號房到幾號房向左走,幾號到幾號又該向右走。ME Hotel的房間佈局則是三角型,以中間金字塔核心為主放射開展, 充實聰明地利用空間。 客房樓層大量的黑色透露一絲成熟典雅的神祕感,空氣中除了飄散著輕柔的音樂,還有一股軟軟的西瓜甜香,加上腳下踩著如春天軟泥般的地毯,視覺、嗅覺、觸覺在這裡得到舒緩的平衡。
舒適的鐘情套房Passion Suite 
(拉門的樣式和其他傢具讓人想到20世紀美西的經典現代建築中的細節)

正當眼球適應了昏暗的空間,一打開門卻是另一新天地。相較於外面的黑色調,客房內以明亮的白色為基調,淺白皮質牆壁、米灰色傢具和深褐木地板的搭配自然不做作。 牆上的客制設定讓訪客能調整溫度和燈光。Sexy mode的選擇可將室內燈光調整為粉紅、藍色以及紫色,成為整個飯店最跳tone的設計。


Aura Host 貼心為客人準備的新鮮水果,香檳,在鏡子上留下歡迎字句。

倫敦的飯店競爭非常激烈。除了氣派輝煌,歷史悠久的大飯店屹立不搖之外,近年來主打小而美,設計絢爛、奢華新潮的精品旅館更是層出不窮。站在ME Hotel 的屋頂酒吧望向河岸大街,一下便能認出有名廚Gordon Ramsay坐鎮的薩沃伊飯店(Savoy Hotel), 以裝飾藝術而聲名遠播的河岸皇宮飯店(Strand Palace Hotel)。另一端,泰晤士河的南岸,西歐第一高的Shard大樓內更有香格里拉酒店。“倫敦這麼多旅館,你們怎麼爭取旅客?”。帶著我參觀,來自西班牙的瑪塔小姐給了我一個熱情自信的微笑 “服務。” 她說。

全景總統套房 Suite ME 

ME Hotel為每位客人提供專屬的經理,不叫客服經理,而是Aura Manager – 氛圍經理。在客人入住前會與客人討論住宿的需求,佈置客房。如果恰巧遇到訂婚,週年,生日等紀念,更會悉心詢問是否需要特別的安排。 下榻飯店的時候Aura Manager會親自在接待大廳等候,為你倒一杯香檳或是送上其他飲品。

“妳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員工不戴名牌?” 瑪塔一說我才發現從接待迎賓到餐廳侍者都沒有任何員工識別。 “不需要名牌的原因是我們會記住客人,並且和每位客人介紹自己,通過談話讓彼此熟悉,拉近我們的距離,認識了成為朋友,也就不需要名牌了”。

結束訪問以後,瑪塔小姐和我來到飯店頂樓的Radio Bar。 倫敦的頂樓酒吧不如紐約或是其他城市多,能夠俯瞰城市的機會少之又少。Radio Bar下午5點已經湧入許多客人。“Chris,這時候在我們這裡看夕陽是最迷人的了!”,帶我們入位的領班自然喚我的名字。
頂樓的Radio Bar位於飯店10樓。在此可以眺望近乎360度的倫敦景色。 取名Radio為了紀念這裡曾是倫敦第一處廣播發射臺的歷史意義。 

站在高處望著泰晤士河,看著穿梭於街道的汽車、行人、腳踏車騎士…明明該熟悉的景色卻有點陌生,或許是觀察的角度不同了?太陽緩緩落下,倫敦繁忙的一切似乎也漸漸放慢了步調。

ME Hotel 連接: http://www.melia.com/en/hotels/united-kingdom/london/me-london/index.html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2013 史特靈大獎


今年英國建築界的重頭戲史特靈大獎決選名單已公佈。 與過去大師雲集的情況不同,今年最終六位入圍事務所中有五家都是首次入圍。另外,一半的入圍的項目負責人為女性。 特別選出其中三項為大家介紹。

雪菲爾Park Hill 集合住宅整建案一期


所有圖片來源:Urban Splash 網站    

由霍金斯\布朗事務所(Hawkins\Brown)與伊格瑞特•韋斯特工作室(Studio Egret West )共同操刀,對這座褒貶不一的集合住宅進行翻新改造。在仍保持其建築結構的前提下,針對室內布局,窗戶和保安等方面進行改造。Park Hill 於1961年落成, 屬於歐洲戰後型現代建築。當時的建築師Ivor Smith, Jack Lynn 和John Lewis Woersley 設計了寬闊的空中街道,讓送牛奶的車子能行駛於每層樓的走廊上,是Park Hill 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 體現鄰里生活的集合居住形式帶有科比意馬賽公寓的影子。

在缺乏物資,重振經濟的六零年代,英國用效率高,造價低的混凝土建起多棟後來遭受非議的粗野建築。 誠實暴露建材、不修邊幅、沒有裝飾的外型令許多人退避三舍。歷經失修、治安問題的侵擾,幸運的它在1998年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逃離恐被拆除的命運。

本案最令人稱道的手法在於建築師重新設計公寓室內配置和空間調度的智慧。 建築師以4戶為一單位,其中兩戶一進去後隨樓梯往上移動至生活空間, 另兩戶入門後向下。另外,建築師在翻修過程中使玻璃的使用面積足足增加兩倍,採光度大大提升。玻璃電梯、外貼反光金屬板的螺旋型逃生梯以及顏色鮮艷的立面替大樓增添豐富生動的表情。

延伸閱讀:點這裡

北愛爾蘭巨人之路遊客中心
圖片來源:這裡
華裔建築師彭士佛與妻子Roisin Heneghan組成的事務所 Heneghan Peng在2005年的競圖中擊敗其他200多家事務所贏得本案,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設計了一座價值1850萬英鎊的遊客中心。 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安特里姆平原邊緣的岬角,沿著海岸懸崖可見四萬多根玄武石柱不規則的排列起來,綿延6公里,蔚為壯觀。這些石柱多為六邊形、四邊、五邊和八邊形,石柱高低不齊、錯落有致,從峭壁延伸至海底, 好像巨人親手打造的階梯,故得名“巨人之路”。從空中鳥瞰,遊客中心幾乎無法辨識,建築師巧妙利用地勢的高低起伏,遊客中心看起來有如從地殼中冒出的巖石斷面,建築屋頂上方種植的花草,將本案完全融入自然景觀中。 基地周圍的玄武巖石塊給予建築師壯麗的靈感,主建築由186根當地石材梁柱支撐起 ,建築師縝密排列下創造出磅礴氣勢。全案一氣呵成,尺度拿捏精準,在不影響自然景觀的前提下仍凸顯建築自身的姿態和表情,是一棟很有個性的建築。  每年已經吸引60萬參觀人次的巨人之路預計在遊客中心完工後能讓遊客人數增長30%。

愛德華國王主教教堂  
圖片來源:這裡

愛德華國王主教教堂由倫敦巴特雷建築學院的教授Niall McLaughlin事務所所設計。單純的建案訴求加上基地環境優美,是許多建築師夢寐以求的委託案。

橢圓型教堂造型簡潔, 氣氛寧靜祥和,室內設計乾淨清透, 漂亮的木結構撐起交錯的隔柵系統,既編織出美麗的圖案,也取代了傳統歌德式教堂佈滿肋架的天花拱頂。講臺不再像古典教堂中那麼高高在上或是遠到會眾看不見的深處去。在這座教堂中,會眾包圍著講臺,拉近講道者與會眾之間的距離。自然流瀉下來的光線讓原木散發淺色光輝。 建築外部的灰色石材縱橫交錯,遠看是細緻的格紋,近觀則極具立體感,和巨人之路遊客中心一樣,和周圍地景巧妙融合,不過分搶眼卻也不失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史特靈大獎將於十月十三號公佈。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當毒舌美食評論家遇上大衛奇普菲爾德


被美食專家批評 “連麥當勞的燈光都打得比它好” 的 Ten Room

美食家得是講究的一群人。

專業的美食評論家不僅對於食材的取得,新鮮程度,料理方式,侍者的服務態度與菜單知識吹毛求疵,用餐環境更是不可遺漏的重點。由大衛奇普菲爾德領軍設計與翻修的五星高級旅館Café Royal 於去年底在倫敦重新開幕。然而,位於一樓Ten Room的餐廳卻不約而同被倫敦幾位德高望重的美食家批評到體無完膚。除了菜餚本身,美食家對餐廳的空間設計大有意見。英國都市報(Metro)指出「任何一家麥當勞的燈光和氣氛都比這裡強,任何一個廢棄的公車站牌也比這裡有氣氛」。Ten Room餐廳的佈置和傢具選擇讓人宛若置身在機場的貴賓候機室。 備餐區大理石屏風的擺設愧對了它應有的美感,反而像男士廁所的隔間,就差沒有安放小便鬥在上面。衛報記者Jay Rayner見到成排的長方體大理石柱後說,這真像 「自視甚高的現代主意者會喜歡的廁所, 老實說我不知道該斜靠在此休息或是對這片牆撒尿。」「Ten Room的設計笨拙,愚蠢,自私又自以為美好,白白浪費了原本美麗的飯店。」另一美食評論家AA Grill眼中的Ten Room 無趣至極,充滿現代建築的慣用老招,大理石柱嵌玻璃背板的手法更是簡約風格強迫癥患者無法不用的伎倆。

美食家的毒舌似乎比建築評論家的更為刻薄,但英國建築網站BD湧入的200多篇評論中也有不少人覺得毒舌有其絕妙精闢之處,讀來大快人心。

Café Royal 原建於1865年,是國家一級古蹟。在2008年歇業後,由現代極簡大師大衛奇普菲爾德事務所配合歷史建築修復專家Donald Insalls Associates進行整修。飯店內古典奢華的歷史元素是英國古蹟署列管的珍貴的歷史遺產。

Grill Room
Domino Room

Cafe Royal 網址:http://www.hotelcaferoyal.com/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新身份! 世界建築新聞編輯


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和大家分享.

10月份開始, 我加入了世界建築新聞World Architecture News (WAN)的編輯團隊.
相信很多建築師都會時不時收到來自WAN的新聞還有WAN Awards參賽通知.
這是一個國際團隊, 我也將用英文發表更多作品, 也希望將更多台灣建築師的作品刊登在這個國際平台上.

這個部落格一直因為我工作的關係疏於照料, 謝謝大家願意從臉書上移架來這裡看我的文章.
今年剩下2個多月就要結束, 我準備慢慢放下有點日見沉重的筆桿, 沉澱一下, 讀些不同的書, 聽些不同的演講,
也期許自己文筆能夠脫離有時因為翻譯帶來的疏離感

因為建築是充滿熱情的.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Pole Dance



由新銳事務所SO-IL設計的Pole Dance
觀念聰明、成本低、容易使用容易玩。
沒有天花板,沒有死硬的梁柱,但你不能否認它仍是一種建築。
2010年的紐約夏天,幾根充滿彈性的棒子,一張大網子,好多大皮球,
可以使勁搖晃棒子,可以來場鋼管舞,可以踢球再開心打滾。
棒子搖晃,網子浮動,皮球滿天飛舞,每個影子映照在牆上,
形成很後現代卡通動畫。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OMA -不只是唯恐天下不亂

文:楊思勤
攝影:廖賢恩,葉乃翠

本文原發表于TA台灣建築報導2011年12月號

讀者應該還記得今年8月份TA和各位介紹過的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繼2009年《勒‧柯布西耶:建築的藝術 》展覽後,暌違兩年,終於有建築師事務所再次進駐巴比肯做大型展覽。這一次是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s ,或作OMA)。 OMA於1975年由普里茲獎得主雷姆‧庫哈斯聯合其他合夥人成立,是20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一,藉著其大膽的設計、獨特的構想及對於當代急速生活節奏的著迷,OMA積極在建築、工程及文化等範疇上提出許多構思,這些構思往往令世界得以重新塑造。本文將簡略介紹今次《OMA/進程》的展覽概況,並且報導OMA負責亞洲區事務的合夥人David Gianotten大衛‧希艾萊特和臺灣交通大學的曾成德教授對於建築速度的演講。下期則將與讀者分享他們二位的對談還有TA獨家專訪大衛希艾萊特的內容。

關於展覽
展覽入口進來歡迎參觀者的是一大塊字板,這個由科幻小說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在1978年的文章《如何建造一個不會在兩天後就瓦解的宇宙》中節錄出來的一段文字其中有幾句很是扣人心弦:

“…我喜歡做的宇宙是會瓦解的。我喜歡看它們紛紛瓦解。我喜歡看小說裡的角色們如何承受配合他們面臨的問題。 我有個秘密,那就是我喜愛混亂。這個世界上應該再多些混亂。對社會和宇宙來說,我要很認真的告訴各位,不要假設『安定』永遠都是一件好事,真的。”

“在新的事物發生以前,舊的東西必須死去。這是個危險的領悟, 這表示我們終究必須和我們熟悉的事物分離,而這很令人傷痛…除非我們可以心理上適應改變,否則我們的內心終會逐漸死去 。 我要說的是事物、規矩、習慣還有生活方式必須死去,這樣本真的人(authentic human beings,或譯為屬己真我之人) 才能活下去。最要緊的就是本真的人, 就是我們這些有形的,能屈能伸的組織, 可以反擊,吸收,然後應對新的挑戰。”

這開場白馬上點破OMA的價值觀。說OMA唯恐天下不亂似乎有點武斷,不過這段話的確令人想到OMA種種充滿刺激與不安的作品。 建築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在於他們的成品很巨大,很明顯,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他們可以選擇用平凡的線條,不突兀的設計讓大眾喜歡;可以一輩子都在大眾或業主習慣的範圍內完成每棟建築。反之,他們也可以選擇另類的結構,材料和形式來挑戰大眾審美感與價值觀,發射出刺激以激發大眾更多的想像空間。或許就像庫哈斯在2004年出版,在前兩年的中國惹上風波的Content一書一樣。他可以正經八百地出一本正常的書,但他沒有。他的內文選擇用各種大小風格不一的字型組合,他的用色大膽,排版雜亂:圖表、統計、方程式、還有照片到處亂飛。庫哈斯瘋狂嗎?他或許會告訴你瘋狂的是這個世界。

是OMA 在英國第一次舉行的正式展覽,由去年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策展比利時展亭而得到無數好評的Rotor 主導策展。Rotor近乎以考古學的方式挖掘OMA辦公室裡大大小小的資料、舊物、文案、影像及模型,從中選出展覽的每件物品都有其存在於事務所內的理由,使觀者得以透視OMA的作品及其創作的深度、廣度以及其強勁生產力背後的工作內情。此次展覽表明一個立場:事務所就像建築本身一樣,有其混亂的過程。而這些混亂的過程也隨著每件優秀的案子改變。
吊滿扉頁的作品瀏覽架。
售賣 OMA 著作及限量版圖像的商店。
展館樓上主要展出近450件描述 OMA 過往及目前項目的展品,包括迪和查爾斯威利劇院(Dee and Charles Wyly Theatre)。

北京中央電視臺新總部大樓的模型和介紹,包括如何以四個簡單步驟從塑料切割出央視大樓的解析圖。
 展覽包括一間「秘室」,裡面的牆壁由 Rotor 一個月來從 OMA 辦公室搜尋出的廢紙所包覆(客戶和生意往來上的機密有被塗蓋),其中有email、有草稿、模型圖、拼貼、發想圖、素描、圖表…等等,讓OMA的思維一覽無遺。
首爾Prada Transformer展亭的表層樣板 。以及覆蓋羅斯柴爾德銀行總部大樓牆壁、印於布料上的畫作。

其他展品包括近期的康奈爾大學米爾斯坦堂;剛完成的比賽作品如洛杉磯布羅德美術館;還有被無限期暫停的項目如杜拜萬麗酒店。比較瑣碎的展品如庫哈斯致公司同仁規勸大家紀錄工作的手寫傳真 和OMA 合夥人 Ellen van Loon 的個人洞石收藏 。 這次巴比肯藝術中心西面入口有史以來首次向公眾開放,使展場可連接附近的高架道路。原先的出入口繼續開放,參觀者可自由穿梭及使用空間。 OMA之所以是今日的OMA,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就是負責研究分析的對稱機構 AMO。舉凡建築所能觸及的所有政治、人文、社會、經濟層面;甚至到媒體、可再生能源、科技、出版、時尚等等,AMO的任務是“客觀”的數據分析理性地歸納出OMA的設計方案。這次展覽也剛好碰上OMA在英國首批建築物的開幕,包括格拉斯哥的 Maggie’s 癌癥關顧中心及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總部。
電梯核心覆面研究(深圳證券交易所):這些裝飾花紋是由金屬削切工具-CNC  雕刻機用上下移動的圓錐形刀具,平行地雕刻溝槽 ,然後用金箔覆蓋整個表面,最後打磨。這樣只有凹槽內才有黃金留下。
 在預算普遍不足的情況下,Rotor 的策展能力受到很大的考驗。可以看見Rotor捨棄印刷精美的字卡放在牆上,而是土法煉鋼把一張張的說明用簡單的膠帶粘貼在地板上。
OMA討論中東的議題,慧詰的幾句話話令人玩味:
“把80和90年代的新加坡和中國加在一起得到的就是今日的中東” 
“這個世界開始漸漸失去可以從頭再來過的地方”
“新加坡,就是有死刑的迪士尼”. (本圖由OMA提供) 

建築的速度

十月二十七號, 大衛希艾萊特 (David Gianotten) 與曾成德教授討論建築的速度。 兩位演講者開場都拿速度的方程式(補方程式)作為引言。不過對於建築師來說,方程式裡面的距離換成了空間。建築的速度乃建立在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上。 在中國,因為經濟與人口的快速發展導致整體開發和施工的速度都快速上升。以深圳的帝王大廈來說,造一層樓只需要2.5天。美國和歐洲在2007年後的工程花費大幅降低。現在加上歐債危機,預計中國建造業將會超越各國。再看中國住宅,十年內增加10倍住宅量的誇張成長在都市計劃史上是頭一遭。另外從GDP成長率還有高鐵的發展都能發現中國以驚人的「速度」超越其他先進國家。都市計劃數據顯示,從現在到2030年,中國將產生400億平方公尺的樓面積,等於10個曼哈頓。營造業蒸蒸日上的情況也可從負面角度瞭解。大衛指出中國近年來的賄賂案有1/3都和工程營造有關。

在中國工作的OMA也必須跟上中國的速度。 被邀請參與深圳前海地區概念規劃國際咨詢的時候, OMA必須在短短5個星期的時間完成1600公頃的企劃案。在蘇州,OMA有 6個星期的時間完成4200公頃的整體規劃,同時還得探討研究先前6個蘇州整體規劃案的失敗原因。然而速度無法決定一切,OMA必須放棄規劃面(urban plan),而轉由策略面(urban strategy)來思考土地使用分區和自然環境保持的問題。在長春,OMA以扶持創意和設計產業做為都市規劃的出發點。大衛用北京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CCTV)和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 在紐約世貿遺址上的自由塔 做比較。約莫同時確定設計案的兩個項目在完工速度上大不相同。CCTV將於下個月的農曆年開幕;而世貿中心只有紀念碑在今年9月落成,自由塔要等到2013年的四月才會完工。由此可見中國建築速度之快。
中央電視臺施工狀況。CCTV 是一個反摩天大樓的摩天大樓。內部設置的公共參觀動線隨建築繞行,民眾可以進入CCTV ,瀏覽整座大廈以及眼前變化的景色,並且目睹整個媒體製作流程。民眾除了窺看電視製作過程外還能欣賞居高臨下的壯麗都市風景。OMA 的概念是一個沒有終點、環形延續的摩天大樓。因為環形所以沒有終點,這棟樓永遠都會是最高的摩天大樓。 

大衛說道,現今美國和歐洲的私人開發案越趨繁瑣,在程序上不夠精簡化。主導案子的不是建築,而是一道道的程序。大衛拿OMA在荷蘭鹿特丹的辦公室案子The Rotterdam和中國深圳交易所比較。二者皆為私人開發案,前者進行10年後才正要和後者進行4年多的工程同時完工。深圳證券交易所主體在兩個月前已封頂,立面也快要完成。 在中國,只要開始做立面,就可以開始裝修室內。幾個不同期的工作可同時進行。 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OMA總是有五個員工在現場監工,除了深信建築師親臨現場的必要之外,同時也得確保高速工作下的成果品質。

因為在競圖結束的五天前才受到主辦方的邀請,OMA的設計必須很簡單。交易中心的大樓底座擡升到40公尺高,由超過超過60公尺的懸臂樑支撐,成為一個懸浮平臺,內部形成挑高的大廳中庭,下方地面空出來的地方為都會廣場,供大眾使用。大衛指出,平臺若位於地面層會讓人有距離,且有固步自封的感覺,無法讓人親近。但是漂浮在半空的平臺加上都會廣場的設計讓大眾願意前來,使這個交易所成為市中心的中心。

速度不止影響建築,縮小視角的話,速度對於辦公室的傢具選擇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交易速度過慢可能影響投資者資金的流失。因此,OMA打造的辦公室除了設定挑高空間(讓現場不至擁塞),還特製了傾斜式的Z字形股市交易桌,讓所有螢幕一目瞭然,希望在更舒服的環境下能夠加速成交效率。大衛說這款桌子在別處證券交易所的詢問度很高!

大衛接著說到OMA在臺灣的第一個案子-臺北藝術中心。在歐洲,投資在公共空間的建築成本持續下降,在亞洲則逐年上升,從各國註重文化建築和建設便看得出來。 臺北藝術中心的困難度在於如何把城市性結合到文化層面。本案的基地位於士林夜市。OMA覺得要把富有強勁生命力和能量的夜市抽離此地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OMA提出保留夜市,並在其上方加上臺北藝術中心。這樣一來,在地的都市文化將與表演藝術同處一地,並可以互相對話 。OMA認為這樣「高文化」和 「次文化」的對談只有在臺北才能形成。

臺灣身為現今華人世界中言論自由度最高的國家,受到中國,日本,美國文化的影響有其獨特的多元性。OMA團隊在參觀士林夜市的時候發現小吃攤販的大煮鍋裡面分成好幾格,每格各司其職:燒甜不辣的旁邊炸豆腐,煮麵的隔壁燙青菜。如此高效率地使用不大的空間,靠著創意和變通性的生活方式啓發了OMA最後 「多元又可融合」的劇場設計- 包含三個相互獨立但又可結合的展演空間-戲劇廳、音樂廳、大舞臺,藉此找尋空間結合的新可能。

藉由這次的提案,OMA所找尋的是創新的文化空間。大衛說“最激盪人心的文化行為並不發生在劇院裡面,而是在公園或是工廠一類的地方;總之不是發生在特別為其打造的場地裡面。”為了這個案子,OMA和臺北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起合作的過程也讓建築師瞭解到不同使用者使用建築的的方法。

以往的劇場只能讓觀者看到局部的面貌,看不見後臺以及製作的一面。因此OMA再次置入公共參觀動線,利用手扶梯和電梯讓來了夜市,只是路過的人們也能真正地“進入”劇院參觀各處。可以在隔音牆的外面看排練室、後臺、化妝間、甚至是正在表演的舞臺等等,進而瞭解劇場的運作。臺北藝術中心其實更像一個位於夜市之上的機器。一些臺灣人不僅認同這棟建築的美感,認為它長得像皮蛋豆腐。大衛笑笑說身為建築師就是得承受負面批評。

接著大衛談到建築建設的決策過程,這和建築的速度有密切的關係。他拿中國的情況和英國做比較。中國的決策過程非常簡單-中央政府下來是省政府,然後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匯報高層單位並建議做法,再讓上級作出決定。建築師甚至知道所有影響決策的階級幹部。英國的決策過程大致相同,不過最底層不是地方政府,而換成了人民大眾,而這層介入巨大地影響了決策過程。大衛說,聆聽大眾聲音非常重要,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讓決策者失去魄力,猶疑再三,不敢放膽執行。

不過大衛提及自己一個與大眾工作的特別經驗。2000年在荷蘭東部城鎮Enschede(知名荷蘭Grolsch啤酒釀造城)的一間煙火工廠,發生劇烈的爆炸。1/3的城市遭到摧毀,所幸沒有生命損失。 雖是重大災難,但這次的意外給了Enschede一個機會讓大眾和建築師合作,創造一個新的整體規劃。 在沒有其他政府單位介入之下,大衛之前的事務所SeARCH和公眾直接合作,做出決策,並且告知政府相關人員怎麼執行。僅一年半的時間,大眾和建築師一起創造的整體規劃被通過。在每個人都必須發表自己的意見和願景。之後短短三年,市內三棟主要建築-文化,教育和商業中心陸續完工。女王前來開幕剪彩並對如此快速的效率致意。沒有繁複的程序,所有居民的意見也被整合採納,最後的三棟建築還也非常具有水準-大衛說,為什麼我們不多用這個方式來執行我們的建築呢?

這次的爆炸案帶來了都市更新的機會。大衛說中文“危機”二字告訴我們在危難的時候同時也是轉機。因此,或許我們應該把現在的歐債危機當作一個可以讓建築業改變的機會。與其想出更多繁瑣的程序來保護每個決策過程,或許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效法中國[筆者加:在決策過程上的魄力與行動力]。當然,他說他沒有任何數據或研究來支持他這番論點,這純粹是他自己近期的思考與感想。

曾成德教授接續了大衛的談話,並把觀點拉到臺灣。他指出與中國相比,在臺灣 、香港和東京的空間有限,建築的速度不取決於 “數量”,而在於“變化”。然而不只是建築,臺灣人的整體生活都圍繞在 “速度”上;看西門町的霓虹燈就知道。幾乎每個廣告都和速度有關。運動鞋,行動電話,電腦帶給我們更快的步伐,更快的手機上網,更快的轉速。曾教授討論的速度從建築拉高至整體的都市發展。

「七個城市 ,一個故事」是曾教授的演講題目。他以西門町短短105年間幾經建設、更新、重建的過程來闡述臺灣的建築速度。清末的臺北古城牆與西門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被拆毀,留下今日的中華路。臺灣光復後,隨著國軍撤退來臺,大批無家可歸的民軍進駐中華路旁的地段搭建臨時住宅, 欠缺管理之下逐漸演變成違章建築群,有如大型貧民窟。十年後的1961年,現代風格強烈的中華商場落成,西門町盛世非凡。然而隨著消費形態的轉變以及都市計劃,中華商場於1993年拆除,隨著鐵路地下化還有捷運的興建,現在的中華路變成了林蔭大道。這些世代替換下的不同面貌替臺北造就了獨特的現象。

曾教授也提到了大衛先前所談及的臺北藝術文化中心以及臺灣文化中的高速移動性(從夜市的案例也能深刻的體會出這點)。曾教授以摩托車在臺灣的現象為“速度”這個議題做了結束。臺灣現在有高鐵,許多人也有車,不過有時寧可放棄開車而改騎摩托車 ,因為摩托車比較“快”讓人到達目的地。論速度雖比不上高鐵和汽車,但摩托車的靈活度佔了絕大優勢。學會避開大家都走的道路,換走其他路徑。在這點上,曾教授認為OMA的處事模式和臺灣相當貼近,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在臺灣跑的這麼快的原因。

OMA 目前由七位合夥人 帶領,旗下約有280名建築師、設計師及研究員,於鹿特丹、紐約、北京及香港的辦公室工作。 除了Iyad Alsaka因故無法前來,圖為所有合夥人聚集一堂。最右為曾獲多個國際獎項(包括 2000 年的普拉茲建築獎及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的創始人雷姆‧庫哈斯。

《OMA/進程》於今年10月開幕,將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展到 2012 年2月19日,並有一系列的專題演講與活動。各合夥人都會發表演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巴比肯的網站上觀看錄影。網址是http://www.barbican.org.uk/gallery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