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巴黎, 現代性之都-- by David Harvey

ch. 13 (p.248-249)

共同體  v.s. "商品拜物教的盛大慶典"
...就算巴黎確實存在者共同體, 他(奧斯曼)也視若無睹. 巴黎人口是由移民, 流浪者與機運--以及各色各樣追求聲色犬馬之輩 (不只是工人, 還有大學生, 律師, 商人等等), 這些人不可能擁有穩定或忠誠的共同體意識...

奧斯曼一方面拒絕某種共同體形式的肯恩, 一方面則致力於灌輸另一種共同體形式: 建立於帝國的榮光之上, 並且流淌者權威, 慈愛, 權力, 與進步的象徵, 他希望藉此將巴黎的"流浪者"匯聚起來...奧斯曼利用公共工程(特別是公共工程所具有的紀念性), 萬國博覽會, 大型節慶與煙火表演, 皇室出巡與宮廷生活的華麗與鋪張, 以及帝國紀念日的各項裝飾, 來建立與專制統治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與新國際秩序相容的共同體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